年从高考中脱颖而出,进入清华大学的学子,当录取通知书送达的那一刻,还在工地上与母亲一起,搬动近10吨的水泥板或者沙石。
一时间“工地作秀”的呼声一浪接过一浪,后来在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他被校长亲自点名,夸其优秀,可为代表。
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作秀”起了加持作用,还是生而不同的苦难人生,成了他勤奋刻苦,成就自己的动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本期子牙童趣恰同学少年就讲讲,“自强学子,当代宋濂”——林万东的故事。
自尊自强的一家人努力向上
年林万东出生在阿都乡。这是一个位于云南的大山深处,虽风景优美,但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林万东就在这个贫困地区的一个贫困家庭里长大。他家中共有六口人。
爷爷85岁高龄,行动不便,需要人照料;父亲因腰伤和脑梗失去了劳动能力;上有姐姐在读大二、下有弟弟在读高一;41岁的母亲孔大桃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个子矮小的她要像男工一样在工地里汗流浃背、埋头苦干才能勉强补贴家用。
虽然没有富足的生活,可家里长辈很早便教育几个孩子,要懂得“穷人不穷志”的意义,即便物质上给不了他们最好的,但其母亲始终未曾让孩子们放弃读书。
“做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是林万东长大以后,才从母亲的行动与言语中理解出来的。这个咬着牙,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完成学业的母亲,是林万东姐弟几人的支柱。
好在几个孩子自小都非常懂事,在学业上、生活上从不让家长操心,放学回家后也会主动承担家务和农活,为母亲分忧解难。
从小学到初中,林万东的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荣获多种荣誉,家中的墙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奖状。
母亲每每看到都会露出无比欣慰的微笑,一一向他人介绍儿子的奖状,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贫寒的家境并没有让这位自强不息的林万东自卑胆怯,而是更加自尊自强,他相比于同龄人更加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从不挥霍浪费,也不炫耀攀比。
但每一分钱都要思考如何花在刀刃上的做法,也让人看着会有些心酸。
在学习上林万东也是勤勤恳恳,虚心求教。受家庭经济的限制,很多市面上的学习资料都不是他所能拥有的,于是向同学借书借资料,抄写精华核心内容,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这种行为正好应证了《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由此他也被同学赠予了“当代宋濂“的称号。
在多年学习与总结中,林万东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对于数、理、化等科目,他通过做大量习题以期熟能生巧。
平时课时课后,他均会及时做笔记,并不断复习。不同科目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分门别类地记录在不同的本子上,时常温故知新。
笔记本的边边角角由于长期的翻阅变得破旧破烂,但他视其为珍宝。这是他面对高考这一”独木桥“的武器,直到现在仍被保存在林万东的柜子里。
分进入清华大学,未来可期
年,这位优秀的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宣威市第六中学。
从乡村来到了县城,第一次走出了大山。但家中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学费以及生活费的负担对于母亲孔大桃来说更加沉重了。
为了增加收入,她去到了建筑工地做力气活,只要干得多,能吃下去苦,每天差不多就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
林万东不忍心看着母亲回来时疲惫的身躯,和磨出厚茧的双手。偷偷抹去眼泪的少年背着母亲离开校园,来到工地上背水泥。
后知后觉的母亲为此十分痛心,她不希望有着大好前途的儿子因经济原因而辍学,但责备的话她也是怎么都说不出口。
于是便向儿子的学校求助,在高中班主任的劝说与建议下,回归课堂的林万东参加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面试。
结果不负所望,这位19岁少年顺利通过该计划的招生测试,获得清华大学30分的优惠加分。随后高考来临。年6月23日,云南高考成绩公布,林万东取得了分的好成绩,位列全省前20名。
再加上之前30分的锦上添花,清华的自动化专业将其收入麾下。林万东认为自动化将是一个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或者是进入人工智能领域,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国家做贡献。
“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无限可能”。这句话是林万东日记本中的一句话,他时常以此勉励自己。
在高考结束后的暑期,他一天扛三百块水泥板、斤沙子,每天的工作重量大约有10吨,累了就躺在水泥板上休息一会,歇歇神再接着干活……
也是这段时间,让他深深感受到了母亲的不易和艰辛。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间里,他一刻不停地在工地里工作赚钱。
而当装载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邮政绿皮车驶进村子时,这位不起眼的男孩仍在工地忙碌,浑身晒得黝黑,他在为没攒够的学费发愁。
所幸有人介绍他去给一些学生做家教,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挣钱。
且清华大学的校长邱勇也代表学校为他提供了两万元的助学基金,让优秀学子不为学费而发难,让他能够安心地学习生活。
“寒门贵子说”是否合理?
年清华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余名新生齐聚综合体育馆。校长在“学术原则上求知,文章岂为名”的讲话,中提到了林万东的名字,也讲到了他的部分事迹。
他的一切都像极了《送东阳马生序》里的宋濂,十几年的晚睡早起,几千个日夜的不辞辛苦,勤且艰,终于化作一封清华大学的一纸文书。
进入大学后,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少年并没有泯然众人,图书馆是他的“根据地”,教室是他的第二个家。
大一期末考试时,他取得了全系第一的好成绩。去年因为疫情全国开学延迟,可他依然报名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春霖抗疫助学行动”,指导贫困地区的学生复习,传授学习方法,分享心路历程,以助其备战高考。
从寒门走出来的他选择了自强不息,他懂得感恩,懂得把读书带给自己的意义传递给更多人,央视网还专门为他拍摄了4分多钟的纪录片《中国微故事》。
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而有的人出生了却没见过汤。现今“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依旧不绝于耳。
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读书还是最佳的出路,谁能够最早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谁就能够先赢在思想的起跑线上。
林万东坚信天道酬勤,相信汗水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些不公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自己。
他用力上游的姿态,比任何抽象的正能量都更加抚慰人心。现在的苦都会在未来变成生活的甜。
当我们抱怨生活,抱怨外在环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是否是习惯性逃避困难的借口。
“白屋出公卿,寒门生贵子。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名贤集》里的几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自立自强永不放弃的人,终将有所收获。你怎样看待林万东的时机?你认为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是否具有客观合理性?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