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年即将到来,家住徐汇区田林路的文博爱好者廖先生照例收到了朋友寄来的礼物——新一年的故宫日历。
这本日历以明年生肖“兔”为线索,每月一个主题,集纳数以百计的故宫馆藏文物,“就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或是一场非常丰富的纸上文物展。”
这是故宫今年新出的多版日历之一。不止故宫,包括敦煌研究院、北京天坛、苏州博物馆等全国多个文博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新年日历,医院都加入了出版日历的风潮之中。
“把日历这种象征时间的物品,附加各类知识、信息和内涵,有了别样的文化意味。”廖先生坦言,自己已多年未购买日历,但近年却热衷搜集这一创新之物。在网上,不少人和他一样,将这些日历作为“年书”持续收藏。
然而一些曾热衷购买此类日历的消费者却在逐渐放弃。同质化、碎片化的信息和日渐上涨的价格让他们感到乏味,“生活不能像日历一样,翻过一页就等于翻篇了。”
一本日历,一个宝库
与大多数新年日历喜欢采用喜庆的红色、金色不同,廖先生新到手的这本故宫日历封面以绿色作为背景底色,取自故宫的琉璃绿;画中两只动态各异的兔子相互呼应,形象则取材自故宫博物院的绘画藏品、清代画家冷枚所绘的《梧桐双兔图》轴。
翻开日历,每一日的页面上都会紧扣当天的主题,挑选和介绍相应的故宫馆藏文物。如中秋这一天,介绍的文物是清代《中秋佳瑞图卷》,画中描绘的是古人过中秋的场景,图中童子与女子手捧兔子形象的塑像,其中一只还是直立捣药的玉兔,让人一窥古代的手工艺品。
故宫馆藏《中秋佳瑞图卷》(局部)
“也得是故宫博物院,才能找出来这么多相关文物。”廖先生感叹,如果不是这本日历,恐怕有生之年都很难了解这些文物的信息。
在文博爱好者心中,能与故宫日历分庭抗礼的当数敦煌日历。“每一张都是漂亮的明信片,每一页都是传统文化的冲击。”从事文创与设计工作的吴纬挑了这本日历作为送给朋友的新年礼物,“这就是一个纸上美术馆,提醒你把每一天过成诗。”据了解,这本日历包含13幅尊像、24例纹样、41款乐器、34种建筑、25个民俗生活场景……全部由扎根敦煌数十年的专家团队完成。
为了制作新年日历,各大文博场所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北京天文馆出版的天文月历,除了标注明年重要天象及观测信息,更是将每一天的月相全部画下来。
北京天坛则走起了“手工”路线。每一天的日历看起来只是记录时间并留出空白的便笺纸,但随着日历一页页被撕去,一个天坛的完整模型就会逐渐显露;苏州博物馆的日历同样如此:每一月的日历上有一张可取下的纸卡,上面分布着不同形状的模块,全部取下后可以拼出苏州博物馆国宝之一的秘色瓷莲花碗。当所有的纸卡被取下后,犹如日历旁开出镂空的窗,用以展示这一秘色瓷莲花碗。
一本书留一句金句够不够?
“这几年大家对‘国潮’、对‘仪式感’的要求越来越多,新年时购买日历当然是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方式。”家住漕宝路的秦先生五年前就开始购买各类文博机构出版的日历,近年却发现越来越“乏善可陈”。“比如豆瓣日历,长项在影视,日历也跟影视相关。但毕竟高品质的影视作品就这么些,经典作品更少,来来去去就难免重复。”
更让一些消费者感到不安的是各类“读书日历”。今年十点读书的日历选择了本“人生必读书籍”,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英国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各大平台畅销十年以上经典图书,涵盖文学、心理学、社科等领域。翻开日历,除了每一天的插图外,还附有推荐的书及该书的“精选金句”。
“插图+金句”是典型的文艺日历模式
该日历的一大卖点则是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扫描日历左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