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20周年庆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成立20周年庆祝会,年11月17日在闵行校区图书馆会议厅举行。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科学史系主任韩启德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前党委书记王宗光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教授,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创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学术报告别具一格,高端论坛各抒己见。会议由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现任院长李侠教授主持,相关领导、研究院全体教师、研究院在读及部分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成立于年3月,是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迈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建制化的关键一步。20年来,交大科学史系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学队伍,培养了多名硕士,近80名博士,为中国科学史、科学哲学和其他领域源源不断输送栋梁之材。二十余载,几经变革,今天的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依然保持着超凡的学术活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韩启德院士高度评价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的贡献和意义,他指出,科学史学科不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极重要。正因如此,年上海交大科学史系的成立才尤为关键。韩院士提到,他早年阅读报刊接触到江晓原教授的文章,感觉江教授文字犀利好读,他是在江教授的影响下才对医学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直接促成了他在年非典期间对传染病学历史的研究和探讨。

韩院士特别强调了科学史人才的稀缺状况,直到年他在北京大学建立科学史系时,发现我国科学史人才仍有巨大缺口。他对交大科史系二十年的茁壮成长由衷钦佩,希望交大把好的经验和传统,传授开来,继承下去,继续引领我国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的发展。他还建议设立一种学科的联席会议制度,让同行们可以经常在一起研讨。

姜斯宪书记回忆,年交大科史系成立之时,正是中国大学发展闯关的关键时刻。学校领导层支持创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可以说是90年代末交大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部署。他表示,科史系成立二十周年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他衷心祝愿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未来更加美好。

姜书记还就科学史和马克思主义两门学科的关系,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他指出,研究院长期承担着本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积极吸纳科学史的研究成果,增强理论能力。同时,希望科学技术史对咨政启民做出贡献。而科学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机合作,对上海交大本身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史还可以作为理论桥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

王宗光书记是交大科学史系成立时的校党委书记,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决策者之一。王书记回忆,交大由于历史原因,文科是弱项,如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是当时交大人从上到下都在思考的问题。年,当时的学校领导班子发现了江晓原教授,直接接触江教授以后,发现江教授知识渊博,天文、人文、科技、历史皆能通晓,而且江教授当时已经展现了卓越的研究才能,善于将多学科交融贯通,用到重大文化课题上,做出了一些富有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成果。学校领导班子当即下定决心,要把江教授请过来。幸运的是江教授也青睐交大。

关于创建科学史系,王书记微笑地怀念起上海交大在人文社科领域破天荒拿到的这个全国第一,这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个”,王书记说:这个第一代表了希望。过去20年来,江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开拓,科学史系不断茁壮成长,学科建设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硕果累累,具有非常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王书记对此表示由衷的高兴与祝贺,并感到十分骄傲。她勉励交大科学史研究院一定要继承传统,爱国荣校,不辱使命,迎接种种挑战。

两任交大党委书记的致辞,体现了交大对科学史学科一以贯之的重视和支持。

张柏春所长为交大科学史研究院送来两份祝福:一祝20周年系庆,二祝研究院今年成功获得博士后流动站。他的祝福代表了科学史“国家队”对交大科学史学科建设的高度认同。

张所长回顾了科学史学科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年升格为研究所,80年代该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学史中坚力量,其中就有中国第一位天文学史博士江晓原教授。年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成为中国首创,年升格为研究院,这些都是建制化的里程碑事件。

张所长特意提到了交大科学史系与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渊源,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席泽宗院士是交大科学史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交大科学史系毕业的人才,落脚自然科学史所的也大有人在,他们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所长强调,科技史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发展人文学科的重要突破口,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是一种明智的发展路径。交大当年开风气之先,如今其他学校也在跟进,科学史所愿和这些高校之间展开更为密切的合作。

江晓原教授首先向今天所有派代表前来和发来贺电送来礼物的兄弟院校和单位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江教授回忆,建立全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对自己确实是有诱惑的,而这和交大领导的决策魄力分不开,还和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当年的鼓动分不开。交大科学史系创立,新华社发了全球通稿,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江教授简要回顾了科学史系和研究院的历史,研究院有五年曾为独立学院(~),之前归属人文学院,如今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教授表示研究院现状非常好,团队文化和谐奋进,工作机制沟通顺畅。学校、学院都非常重视和支持研究院,新旧工作衔接顺利,行政事务权责明晰,对学术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江教授表示,值此系庆之机,他特向全国同行通报有关情况。

江教授还提出,科学史学科的建制化过程,如果以年交大建系为起点,那么北大年建立科学史系可以视为学科建制化完成的标志。如今C9中已有四所高校建立了科学史系,科学史系已成一流大学的标准配置。有北大清华的榜样号召,此后再有高校想要见贤思齐,自然更加名正言顺。

致辞环节结束,合影茶歇之后,为学术研讨环节。先由研究院今年新进的两位长聘助理教授毛丹与沈辛成分别做学术短报告。毛丹的题目是《古代语言的复活前景》,沈辛成的题目是《至简则至强》。两个报告调性迥异,被戏称“一为学痴,一为学霸”,展现了研究院青年学者的全新风貌,且在选题方向和研究风格上都呈现出宽阔的频谱。

学术报告之后是高端论坛。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既表达对交大科学史系二十周年庆典的诚挚祝贺,也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多种观点。

山西大学高策教授指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两个小专业应当形成联盟,互为扶持。

内蒙师大郭世荣教授表示,除了成立仪式他没赶上参加,交大科学史系的每一场重大活动他都没有缺席。他还提出,中国科学史界现在面临着创建自己学派的迫切任务。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代表因故不能出席此次庆典的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庆贺交大科学史系系庆。

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指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在学术旨趣上存在不同,哲学追求普遍,历史则追求具体,两门学科还需在内部找到共同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教授表示,伟大的学问,还是要靠伟大的著作来支撑。

南京大学蔡仲教授提到,在学校里,老师们对科学史兴趣不大,学生们却很有兴致,可见只要想法子留住好的苗子,科学史学科的未来之路必然光明坦荡。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培富教授从社会层面出发,认为科学史和科学文化应该力图在圈外产生对国家和百姓更为直接的影响,成为对社会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学术因素。

上海社科院成素梅教授指出,科技哲学虽然于主流哲学界而言是另类,却可以在经济学类的学术研究中,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应当积极地参与关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议题。

中南大学雷良教授回忆当年李侠教授被交大引进,他和同事们“含泪支持”的场景。

大连理工大学李伦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曹聪教授、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沈志忠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韩建民教授等,也就学科发展、新媒体融合等问题各陈高见。主持人李侠教授遗憾地表示,如果有更多时间,一定还有许多来宾想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只能俟诸异日了。

下午与会学者前往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庆祝会至此圆满结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huxingye.com/tshy/14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