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窑洞上建的农家书屋老苗书馆火了

莫沟村村里的农家书屋叫

“老苗书馆”

被称为

“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莫沟村隶属于

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

村内遗存有元末明清窑洞孔

随着全国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这些“遗留风景”的价值被重新挖掘

老苗书馆就是在其中一处窑洞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年莫沟村接待游客万人次

吸引社会资本多万元

一个个民宿

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最多的时候

一天慕名来书馆“打卡”的游客有3万人

今天书屋君就带大家走进“老苗书馆”~

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老苗书馆外景。马齐齐摄

读者在老苗书馆内选书。本报记者吴明娟摄

顺着莫沟村村北一处土坡下去,再踏过十几个石阶,一孔门楣上镌刻着“耕读传家”4个字的窑洞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声名远播的老苗书馆。推门而入,两侧书墙依窑洞特有的弧度而建,再往里是一面高高的书墙,木头桌椅摆在大厅中,三三两两的村民、游客择位而坐。

“这个院子共有8孔窑洞,多年前由一户苗姓人家修建,所以取名老苗书馆。”51岁的苗树生是书馆的第一任馆长,也是建设者之一。

莫沟村隶属于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村内遗存有元末明清窑洞孔。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这些“遗留风景”的价值被重新挖掘。老苗书馆就是在其中一处窑洞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建设前——

有人说就是个“花架子”

西虢镇党委书记吴毅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老苗书馆于年3月正式开馆。书馆占地余平方米,藏书5万多册,设有韩愈书屋、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区,图书涵盖党建、科技、教育、文学、少儿、种植、养殖等多个种类。自年建成以来,书馆24小时营业,不需要借书证,也没有门槛,甚至不上锁。

老苗书馆如今已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和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还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但5年前,围绕要不要建图书馆、怎么建,莫沟村开了好几次会。“第二天设计团队就要来了,村里还没拿定主意,大家从晚上8点讨论到夜里两点多,还是村干部最后拍了板儿,建!”苗树生记得很清楚。一开始村民看的是热闹,觉得这就是个“花架子”,但很快,书馆成了村民常去的地方,就连不识字的人也喜欢去坐一坐。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莫沟村包村干部刘凯说,兴办图书馆,就是要为农民构建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然后才能培养阅读习惯,进而让乡村飘书香。

建设后——

“节日清单”里多了个读书日

记者采访时,书馆里有带着孩子的两姐妹正在认真看书,攀谈后得知,她们竟是孟州市区人,但每周都会带孩子来老苗书馆读书,她们说感觉这样对孩子成长教育有帮助,父母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风。

48岁的村民苗坤鹏是长途货运司机,一个月回来两三次,“以前每次出车回来都找伙计们喝酒聊天,现在回村就去书馆看看书,歇一歇。”9岁的苗浩轩也是这里的常客,“没事儿就拉着爷爷来书馆看书、写作业,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和《哈利·波特》。”疫情期间,他读了7本书。

刘凯说,老苗书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里的人。如今,莫沟村村民的“节日清单”里,除了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又多了一个“世界读书日”。

现如今——

乡村瓜果飘香,更有醉人书香

“村民可以把书拿回家,还可以把家里的书拿来换着看,书馆很多藏书是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捐来的。比如,修济书阁就是由郑州慈善总会会长、郑州诗词学会会长姚待献捐赠建成的。”苗树生说。

姚待献是西虢镇人,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发展,年10月,他将一万余册书籍捐赠给老苗书馆。今年5月,“修济书阁——姚待献捐赠藏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修济书阁”取名于修身、济天下之意。

书读得多了,村民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书馆除了能看书,还能干啥用?”有村民这样问村干部。当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当游客来到村口问的第一句话是“老苗书馆在哪”、当不断有人来村里投资时,老苗书馆在莫沟村愈发丰满起来。

年,莫沟村接待游客万人次,吸引社会资本多万元,一个个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多的时候,一天慕名来书馆“打卡”的游客有3万人。

老苗书馆火了,莫沟村也火了。吴毅说,如今的莫沟村自有瓜果飘香,更有醉人书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huxingye.com/tshyzx/12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