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Andy由于妻子和妻子情人的同时死亡被误判为无期徒刑,被关到了肖申克监狱。在那里,他结识了狱友更是朋友的Red,并在他的帮助下用20年时间完成了越狱。
关于Andy的人物设定——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副行长,他一定是一个天资聪颖又格外努力的人。
对于一个如此优越的人来说,被误判相当于葬送前程,进监狱等同于献上生命,面对如此无法反抗的不公遭遇,优越感、自尊心和曾经对未来的期待必然会使他遭到巨大打击。
然而,当他走进监狱时,镇定的神态和冷静的行为和观者所想象的大不一样,甚至让在监狱蹲了多年的人都十分震惊。
可是在如此镇定的外表之下,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有Andy自己知道,他可能从踏进监狱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做越狱的打算了。
那种无辜与不甘、愤怒却冷静,一定揉为复杂繁乱的一团棉花,挠的主人公内心直痒。
在面对不公,有的人叫苦连天,为什么那个人偏偏是我,于是他不仅被拳头打倒在地,而且被碾得粉身碎骨,直到无力回天;
而Andy忍受着痛苦,却冷静思考、冷静行动,用智慧一点点解决这个人既然是我,那我该怎么办呢的问题,于是他慢慢直起了腰,击碎了那个拳头。
然而,Andy的精神不是谁都可以拥有,这份救赎更不是谁都配得上,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更令人动容、更容易产生共情的情节其实老图书管理员的自杀——虽然听起来有点悲剧,但这种行为背后的想法却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很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另一个世界度过了大半辈子,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回到那个本该待着的世界的。
或许是人天生的惯性,好像人们一旦在某个地方呆久了,哪怕不是因为某种情结,也不想再换地方、再适应、再习惯了。
对于电影中的普通囚徒来说,年年月月在监狱里的生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反而被放出去所看到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是陌生的、遥远的、不亲切的、无法适应的。
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不仅仅是因为习惯,更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接受这里的生活方式,自己选择了不抗争不努力的态度,自己打心底儿的想要呆在这里并做好了一辈子呆在这里的打算。
这让我想到了《维罗妮卡决定死去》一书中叫维雷特的精神病院。在这个精神病院中,有很多已经治愈的病人并不愿意离去,甚至会为了留下来装疯卖傻。
这不仅因为出去后会被贴上进过维雷特得过精神病的标签,会引来异样眼光和区别对待;更是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也不会去干涉别人的精神天堂,每个人都可以因为自己和别人都是精神病而毫无顾忌地去做一切想做的疯狂的事情。
是地,无论在哪里,大家都会构起自己的围墙,不允许异类打扰自己的庸碌。对这些精神病们而言,维雷特的墙内皆是平等的朋友,和墙外的人却相互视为异类。
所以很多人宁愿装疯卖傻一辈子,也不愿意去一个与之格格不入的世界接受冷眼。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当一个国家所有人(除了国王)都喝了愚人水,那么不管国王的想法多么正确、领导多么英明,在所有人看来,也不过是疯人疯语。所以国王只有选择喝了愚人水,才有继续当国王的可能。
通过这两个例子,电影中的图书管理员在被放出狱之后却选择了自杀也就可以解释得通:年老,无亲无友,生活方式和自己习惯的那套大不相同,而这位管理员却没有像国王一样选择喝掉愚人水——主动接受并融入那份不习惯(在他看来可能是异常),又没有精神病们可以一直赖在维雷特的机会——重新回归原来的世界(哪怕是遭人唾弃鄙视的监狱),便只能绝望的选择离开。
毕竟,既没能力继续向前,又不能转身回头的时候,逃避是最简单的出路。
看到最后,震撼于暴雨中艰难爬行的身影,也深深共情于老图书管理员的离开。这是一部每次看都有不同感受的电影,既是走进电影人物内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