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千万古籍中,陶瓷类古籍的数量真的是凤毛麟角。为各位陶瓷爱好者推荐几本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类古籍文献资料,便于各位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陶瓷。一、《陶纪略》《陶纪略》全书共一千零八十字,元代蒋祁著。此书记录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各个方面。有涉及税收的,如窑按长短收税,匣坯按质决定窑位与纳金。涉及产品销售的,如鱼水纹与雪花高足碟,为川广荆湘之所利;马蹄盘、莲花盂、绣花薄唇弄弦,为江浙福建之所利;销往两淮地区的都属江广闽浙选剩的次品。所烧器物炉有猊、鼎、彝、鬲、朝天、象腿、香奁、桶子八种式样,瓶有觚、胆、壶、净、桅子、荷叶、葫芦、律管、兽环、琉璃十种式样;有涉及原料产地的,精品用进坑石泥,匣钵用马鞍山瓷石,釉料用攸山山槎灰配以岭背釉泥。此外,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都叙述得井然有序。书中还提到与景德镇争夺销售市场的有临川、建阳、南丰等窑。
《陶纪略》是我国最早瓷器专著,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二、《江西省大志》《江西省大志》全书共七卷,明朝王宗沐著,刻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年)。第七卷《陶书》记载明代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分建置、砂土、人夫、役官、回青、窑制、供亿、运役、柴料、颜色、解运、御供及料价等十三节。其中回青一节介绍产地、等地、炼料方法,以及与石青料三种配合比例,记载颇详;御供一节详列嘉靖八年以后历年供御瓷器数量及器物名称,对于研究嘉靖一朝官窑瓷器的分期很有参考价值。此书为研究明代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了珍贵资料。遗憾的是此书在国内仅北京图书馆藏有嘉靖三十九年(公元年)刻本,虽卷帙齐全,但字迹模糊,有残缺。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各有一部嘉靖版民国年间抄本,其中又不乏错误,因而点校嘉靖《江西省大志》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江西省大志》的点校工作已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完成,点校本现存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三、《菽园杂记》《菽园杂记》全书共十五卷,陆容著,成书于明朝嘉靖年间。记述了龙泉瓷产地有刘田、金村、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_尧)等处,但后六处在精细与规整方面都不如刘田。又记龙泉瓷釉料都取诸山中,烧木叶成灰后与细白石末按一定比例配合为釉;或拉坯、或模印成型,干后施釉,装入筒形匣钵内装窑;烧柴一日夜,到火红无烟时以泥封闭火门,火灭后开窑;以绿豆色莹润无疵者为上品,生菜色次之,上品价高,都销往外地。所记颇详尽,烧瓷主要过程无一遗漏,对于研究与了解龙泉窑烧瓷工艺有重要参考价值。(附带说一句,本书是关于明代朝野掌故的史料笔记,多有可与正史相参证并补史文之阙者。书中还有众多有关作者故里太仓当地的人事、方言和风俗的记载和考辨。还可以读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及明代浙江的银课数量、盐运情况等。)
平装本《元明史料笔记:菽园杂记》
年中华书局出版,原价:19.00元
四、《南窑笔记》《南窑笔记》全书共三十五条,中国清代有关景德镇窑瓷器业的札记著作。作者现已无从考证,据推测此书应当刊刻于清乾隆初期,现仅存抄本。年被黄宾虹收入《美术丛书》。其中记古窑7条,明窑6条,记胎、釉、彩、青料、窑等22条。二十八条谈景德镇明清两代制瓷情况。清代部分所谈内容涉及到雍正、乾隆两朝,对景德镇仿宋窑、龙泉、钧窑以及明代各窑所用原料,记载颇为详尽;对瓷土、釉料、窑等条亦记之颇详。此书为研究清代景德镇瓷器工艺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浮梁县志》《浮梁县志》全书共二十卷,清乾隆程廷济著。卷五为陶政,专述景德镇烧瓷事宜,前半卷多引自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用回青、官窑、陶匠、色料、陶成供御等节内容与《江西省大志》大体相同;后半卷辑录元蒋祁《陶纪略》及唐英《陶成纪事碑》、《陶政示谕稿自序》等有关景德镇的烧瓷记录;卷尾为《陶冶图》二十幅,各附图说,对于了解景德镇宋元以来瓷器生产过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陶冶图》《陶冶图》全图册共二十幅。以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为主线,分为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炼选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器,蘸釉吹釉,镟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采,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原。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旧说此图乃是唐英绘于清乾隆八年(公元年),在朱琰著《陶说》、蓝浦著《景德镇陶录》等书中均主此说。但据清宫旧藏内务府档案记载,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师孙祜、周鲲、丁观鹏,以自己熟悉的山水为背景,配以景德镇一带的窑舍和劳作的工匠,绘制《陶冶图》二十幅,记录了清乾隆官窑制瓷的详尽工艺。乾隆八年(年)五月二十二日朱批唐英奏摺中道:“四月初八日由内廷交出《陶治图》二十张,著将此图交与唐英,按每张图上所画系做何技业,详细写来。话要文些,其每篇字数要均匀,或多十数字,或少十数字亦可。其取土之山与夫取料取水之处,皆写明地名,再将此图二十幅按陶冶先后次第编明送来,钦此。”据此朱批内容可推测出,此图乃内廷令唐英按图加以说明,绝非唐英所绘,绘者可能是在清宫造办处供职和清宫如意馆供职的御用画师所绘。这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青花的制瓷工艺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七、《陶说》《陶说》全书共六卷,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年)进士朱琰著写。卷首为《陶冶二十图说》(即《陶治图》),从开采石泥到束草装桶,对烧瓷过程叙述详尽,为研究清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卷一《说今篇》叙述清朝饶州窑(即景德镇窑)和生产过程;卷二《说古篇》叙述窑器起源,追溯到神农之世,并叙述了唐朝到元朝的名窑及其产品;卷三《说明篇》叙述明代历朝官窑器和生产技术;卷四、卷五和卷六叙述唐虞以至明朝各时期的窑器,这是一部中国陶瓷史,是一部瓷器烧窑技术史。此书内容博引群书,但不加评述。
八、《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录》全书共十卷。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仿古及杂论等内容。陶务篇详记了景德镇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对研究、了解清代窑业分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仿古篇详记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及彩色料,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地与精粗记录颇为详尽;历代窑考简单介绍了景德镇从唐宋至明清各时期的瓷窑;杂论汇辑了唐宋以来有关景德镇的文献记载。内容丰富,对研究景德镇瓷业史有着异常重要的价值。
九、《陶雅》《陶雅》原名《古瓷汇考》,寂园叟著。分上、中、下三卷,现存上、中两卷,共八百八十九条。刊于清末宣统二年(公元年)。一物一条,文字简炼,以谈清代瓷器为主,涉及到器物名称、釉色、款识、特征等各个方面,对研究清代瓷器有着重要的价值,并便于初学者获得鉴定要领。但前后内容有些许重复,会致使阅读者眉目不清,翻检不便。
十、《饮流斋说瓷》《饮流斋说瓷》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十节,许之衡著。成书于民国(二十世纪)。上卷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下卷为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十节。内容主要据《陶雅》归类整理而成。较《陶雅》原书更易于检阅。疵伪节主张“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为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此书眉目清楚,便于索检,文字简练。但考证有失实之处,如年窑应为年希尧误订为其弟年羹尧,康熙中期监窑官臧应选误订为雍乾时人。
故宫出版社(原:紫禁城出版社)有出版《饮流斋说瓷》的译注本,名为《饮流斋说瓷译注》原著:许之衡,译注:叶喆民
转载自长物居美瓷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白淀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