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录书籍文章,其本义就是按照原文抄录、抄写。抄录书籍文章,好处十分之多,最大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培养扎实的文学功底,对学习语文有非常大的好处;二是磨练心性;三是锻炼书法。
古代文学家们都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这和他们的长期抄录书籍文章和背诵书籍文章有莫大的关系。文史哲不分家,古代文人往往文史哲兼修,哪一类都不荒废。古人抄录书籍和文章的故事,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里我们谈一个苏轼摘录书籍文章的故事:苏轼谪居黄冈时,一个名叫陈鹄的司农公去看望他。陈鹄在苏轼家的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急匆匆地从书房里走出来。陈鹄不解地问苏轼在做什么,苏轼说:“我在抄《汉书》。”陈鹄感到诧异说:“像您这样的大学问家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汉书》包括纪二十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80余万字,苏轼抄了三遍!如此恢弘的篇幅,一般人读一遍都很困难。可见苏轼付出了多少刻苦和努力,才成就他的大文学家地位。
陈鹄不理解像苏轼这样著名的大文学家为什么会抄录书籍文章,但我们已经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端倪,抄录书籍这是文学家苏轼的一种学习方法,从苏轼的文学发展来看,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在倡导终生学习的现在,离开了学校学习的阶段,我们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答案很显而易见,那就是抄录书籍文章。
不仅苏轼,清朝的曾国藩也曾抄录《经史百家杂钞》和《十八家诗钞》,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与他长期大量抄录文学作品不无关系。
现代的大文豪鲁迅也喜欢抄书,他一生抄书的数量,其字数至少也在万字以上。仅—年,他抄录古碑一项就达种,近张,对甲骨文、金文、隶、篆、草各种字体,都摹写得惟妙惟肖。
大量的抄录书籍文章,对这些大文学家们的文学功底有莫大的好处。
这些大文学家们静下心来抄录书籍文章,对他们磨练自己的心性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静下心来做学问,他的国学素养一定不低。我们在这里也大力倡导抄录书籍文章,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学水平,还可以磨练我们自己的心性。塑造自己稳重沉静的处事方式。
苏轼的字也是极好的,苏轼又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其排名在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人之前,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故此,抄录书籍文章不仅可以提高自我的国学功底,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和好处,还可以磨砺心性,对书法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好处。
年6月10日
汉宁于琴芳轩
汉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