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流文化与晚唐五代的艺术世界时间:5月5日(周五)14:00
地点: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F1-教室
主讲人: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晚唐五代是个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新的艺术范式及其代表人物不断涌现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舞台的剧烈变动,统治阶层新血液的出现,以及唐帝国内部新政治文化的成熟和扩展,都深刻影响到了艺术表现的内涵和形式。这一时期的艺术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呈现出来的变化既有比较清晰的轨迹可寻,又有纷繁复杂的一面。本讲座通过对晚唐五代的艺术做一些勾勒性质的描述,尤其通过细读一些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人物的风格和作品,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与艺术相连接,试图为理解这一时期艺术的特性及其意义提供一些路径。
北京|中国文学诞生的前夜时间:5月5日(周五)19:00-20:30
地点:海淀区成府路28号五道口购物中心西侧PageOne书店
嘉宾: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止庵(作家、学者)
在“文学”诞生之前,诗歌和文章都分别承担了什么样的作用?先秦史书(如《战国策》)的写作主要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记录?文史哲不分家的先秦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文学之美?诸子的气质都有些什么不同?先秦时代是车未同轨、书未同文的人类文明初开时,也是中国文学诞生的前夜。《先秦诗文史》是著名学者扬之水在先秦文学史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基于对先秦文本、先秦日常史和文学家经历的了解和解析。本次讲座将解析《尚书》《山海经》《楚辞》《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穆天子传》等先秦时期重要文学著作的写法和内容。
北京|科学的基本面目——重读《科学革命的结构》时间:5月6日(周六)14:00-15:3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北京大学内北大书店
主讲人:崔伟奇(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科学改变了世界,而这本书改变了科学。《科学革命的结构》,这部有史以来被引用最多的学术类著作之一,最畅销的非小说类书籍之一,何以自年问世以来,持续引发世界性的阅读热潮?其首倡的“范式转换”“不可通约性”等概念,何以突破科学哲学界,对整个人文社科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发展,乃至跃迁的动力在哪里?如何从科学史的变迁中汲取能量,以推动未来的理论发展和科技创新?本次讲座围绕这本“改变了科学”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展开,邀请库恩哲学研究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介绍托马斯·库恩的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认真审视《科学革命的结构》对于今天的意义。
北京|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商金林教授新著研读会时间:5月6日(周六)14:30
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会议室
嘉宾:商金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现代作家研究是商金林教授的主要学术方向。《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收录了其研究鲁迅、胡适、刘半农、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朱光潜与叶圣陶等现代作家的重要近作。本次研读会也是北大文研院“20世纪中国文学与学术”系列研读会的第五场,学者们将共同探讨商金林教授的这部新著。
北京|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图像学时间:5月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艺术区UCCA报告厅
嘉宾:包华石(汉学家、艺术史家)、唐宏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研究员)
5月7日,包华石(MartinPowers)教授和唐宏峰教授将与各位读者相会UCCA报告厅,围绕当代图像学泰斗W.J.T.米切尔的最新著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分享阅读和研究对米切尔图像理论的经验,借助比较的视角,超越东西方的分野,通过图像学解答图像过剩世界中的语词无法触及的元图像,思考图像与文本、情感之间的博弈和冲突。
北京|作为不可见者的抽象形式:米歇尔·亨利对康定斯基的现象学解释时间:5月7日(周日)14:30
地点: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A
主讲人:陈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抽象形式的问题是康定斯基绘画观念和整个抽象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构成法国当代著名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对康定斯基的现象学解释的核心议题。在亨利看来,康定斯基的抽象观念实现了一种本质性转向,即从作为可见者的世界转向作为不可见者的生命。依据这种抽象观念,绘画的内容将从可见者转向不可见者,而与之相应,绘画的形式也必须成为抽象的,即必须依据不可见者来规定其本质,由此,绘画的形式将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度而走向一种新的可能性。
北京|如何直面内心的冲突,走出负面情绪?时间:5月7日(周日)19:00-20:30
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世纪财富中心F2层建投书局
嘉宾:李松蔚(心理咨询师)、席瑞(辩手、写作讲师)、颜晓静(播客“自我进化论”主理人)
5月7日晚,我们邀请到了北大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知名辩手、写作讲师席瑞,以及播客“自我进化论”主理人、心野间SouleTribe创始人颜晓静一起在北京建投书局,聊聊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的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
上海|寻觅数智时代的北极星,畅谈未来生命进化与形式——《技术有病,我没药》阅读分享会时间:5月5日(周五)13:30-15:00
地点:青浦区青龙路60号青浦图书馆一楼青图咖啡
嘉宾:杨庆峰(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研究员)、闫宏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面对技术拒绝,一笑而过?科技附体,人人都成钢铁侠?5月5日下午,4位前沿思考者联袂出席交流《技术有病,我没药》。
上海|从文献学到文化史:以宋刊《陆士龙文集》为例时间:5月5日(周五)15:00
地点:闵行区东川路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戴燕(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于一部宋版书,过去藏家和学者关心的主要是它的纸质墨色、版式装帧、字体避讳、刻工牌记以及藏印等,这些是版本学也即传统文献学的重点。但是今天面对一部珍贵的却也是经过前人无数次摩挲的宋刊本,除了重复过去版本学意义上的种种观察和描述,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能够超越物质技术层面而进一步还原这部宋本的刊刻历史,从文献学拓展到文化史吗?
上海|高贵的野蛮人?——西方人与非西方社会接触中的迷思时间:5月5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号3楼融书房
嘉宾: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联璧(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当欧洲第一次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时发生了什么?大航海时代留下了诸多传奇冒险家的名字,却鲜少记下被征服的他者的姓名。好望角的科伊科伊人、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南太平洋的塔希提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在与欧洲人接触带来的文化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和社会、经济变革,最终让他们成为“没有历史的民族”,他们的后代在西方文明中或只幸存了不到一个世纪,或被固化为社会边缘群体。在欧洲,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大发现时代。但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这通常意味着奴隶制、流行病、文化与种族灭绝,以及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变革。5月5日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朱联璧将做客陆家嘴读书会,带领读者一起走近“大发现时代”。
上海|《中国学人海外博士论文丛刊》发布会暨中国学人海外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坊时间:5月6日(周六)13:00-17:30
地点:杨浦区邯郸路号复旦大学智库楼
嘉宾:席云舒(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金光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
本次活动,除进行《中国学人海外博士论文丛刊》发布会外,与会嘉宾还将分别做题为《关于胡适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的几个问题》《顾维钧的留学经历及其博士论文》《中国第一代医学留学生黄宽和他的毕业论文》等的报告,与学者们进行探讨、交流。
上海|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对谈国产情感剧时间:5月6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号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
嘉宾:刘江(导演)、潘虹(演员)、宋茜(演员)、陈妍希(演员)、朱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丁雄飞(澎湃新闻编辑)等
观一部好剧如同读一本好书,当影视剧续写经典,经典亦随之焕发新生。上海图书馆将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开展阅剧场剧评系列讲座活动。本次邀请刘江导演携电视剧《温暖的甜蜜的》及其部分演员与学者对谈。
上海|镜中人景中人:文化两端的差异与默契时间:5月6日(周六)19:00-20:00
地点:长宁区延安西路号上生新所7号楼茑屋书店
嘉宾:马良(摄影艺术家)、托尼雅·比约·别克兰(艺术家)、一蕾(挪威东亚文化艺术中心Northing创办人、白菜出版社创始人)、Ben(建筑师、文学翻译、挪威东亚文化艺术中心Northing创始人)
年,Northing策划了上海艺术家马良与卑尔根艺术家托尼雅·比约·别克兰(TonjeB?eBirkeland)之间的合作项目《布景与风景》(StageLandscape),两位艺术家进行了一场既跨越空间又跨越时间的对谈。本次活动中,Northing与白菜出版社Kinakaalforlag创办人,即本书的设计师之一一蕾,携手艺术家马良,将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现场连线艺术家TonjeB?eBirkeland、Northing与白菜出版社Kinakaalforlag创办人Ben,详细解读这本由马良与Tonje的对谈为蓝本,以他们各自作品编排的摄影书《镜中人,景中人》(LensLandscape)。
上海|《流浪地球》的科幻与科学
时间:5月7日(周日)9: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演讲厅(黄厅)
主讲人:韩文标(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流浪地球》系列是非常优秀的科幻电影,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天文和物理知识。本次讲座对影片中的主要科学构思进行提取并详细讲解,探讨影片中涉及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回答一些观众感到疑惑的问题,如“是否可以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能否引爆月球”等。讲座还将探讨影片中的真实科学性和虚构元素之间的平衡,让听众在了解严谨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影片展示的宏伟科幻构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上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籍书店一瞥时间:5月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号上海古籍书店
主讲人:吴格(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
成立于年的上海古籍书店,曾是许多藏书家的“寻宝地”,构筑起他们珍贵的读书记忆,而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仿佛也能看到书店往昔的模样。5月7日,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吴格将做客上海古籍书店,并通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籍书店一瞥”主题讲座,与读者分享他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所发现的藏书家王欣夫与上海古籍书店的交往故事,追溯上海古籍书店和复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上海|今天如何做父母?——在东西方交融中找到智慧时间:5月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陆波(前意大利意联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希哲(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教育也面临着多元的冲击。父母应该如何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找到最适合他/她的成长之路?在这场活动中,主讲嘉宾陆波将与特约嘉宾张力奋、彭希哲一同探讨当下热门的教育问题。他们都有出国访学的经历,深入感受过中外的文化,在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融合之下,找到了中西教育理念的共通之处。这些从亲身经历而分享总结出的教育经验,将为广大父母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样本。
上海|人间有味是清欢——且谈唐宋饮食诗词时间:5月7日(周日)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号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
主讲人: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唐宋的饮食书写十分繁盛,在多种文类中都有体现,特别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诗词。诗人们在大江南北尝尽的各地风味,并在其诗歌中建构起丰富独特的饮食世界,用食物与当地百姓、社会建立起联系。本场讲座,方笑一教授将带领大家走进唐宋诗词中的饮食世界,品味其中蕴含的人间真味。
上海|世间Johnson何其多,只有一个约翰生!——华语全译本《约翰生传》分享会时间:5月7日(周日)19:00-20: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张定浩(评论家、诗人)、肖一之(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顾真(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
塞缪尔·约翰生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词典编撰家、小说家、传记家、文学批评家,以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良善之品性为后世所景仰。作为一代文坛巨人,无论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英语文化史上,约翰生都是无法绕开的人物。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期隆重推出了《约翰生传》的全译本。5月7日晚,嘉宾张定浩、肖一之和《约翰生传》责编顾真,将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与读者们聊聊这部华语世界首个全译本、英国文学史上传记头把交椅《约翰生传》。
上海|对话与交流:历史大变局中的史学新形态与实验史学时间:5月8日(周一)8:30-11:30
地点:徐汇区桂林路号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文科实验楼会议室
嘉宾: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邓京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讲堂“当代史学前言系列讲座”,本场邀请于沛、邓京力两位主讲人,分别做题为《历史大变局中的史学新形态:对中国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反思历史与实验史学》的报告,并和几位与谈人进行具体探讨。
上海|从霍乱致病因之争看科学与社会时间:5月8日(周一)15:00
地点:徐汇区桂林路号上海师范大学东部文科实验楼会议室
主讲人: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讲人周程的研究领域为科学社会史、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本次讲座,他将带领我们从霍乱致病因之争看科学与社会。
上海|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时间:5月9日(周二)14:45-16:15
地点:徐汇区桂林路号上海师范大学东部第三教学楼室
主讲人:余党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为什么说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来给我们讲讲思辨性阅读。
上海|重塑中文新诗——“香樟树诗丛”诗歌分享暨签售会时间:5月9日(周二)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银城中路号上海中心大厦52楼朵云书院
嘉宾:欧阳江河(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东东(诗人)、赵野(诗人)、王君(诗人)、梁小曼(诗人、艺术家)
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将前往何方?中文新诗的百年发展将迎来什么样的变革?诗人们该如何重塑中文新诗以对抗人工智能的侵占?相信这些都是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