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四部先秦儒家典籍。但在最初,《四书》并不具有目前的地位,《论语》虽已然是儒家经典的地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孟子》长期以来并非经书,《大学》、《中庸》依附于《礼记》而未被彰显。在宋代才形成了《四书》的经典地位。《论语》是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传道授业言行的一部书,《论语》在先秦时期为诸子之一的“子”书,并未得到太多的重视,在汉文帝时,《论语》开始由“子”升“传”,被立于学官,置“传记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在东汉时被确立为经,是“七经”之一,但是地位并不高,排在“七经”之末,《后汉书·张纯传》中提到“七经”,李贤注曰:“七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也。”武德中(-年),唐高祖李渊奉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孔子失去了圣人的地位,《论语》自然更不受重视。中唐时,有韩愈、李翱为对抗佛道复兴儒学,极力推崇“道统”,孔子地位显著提升。《六经》虽为孔子所定,然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因此《六经》非孔子之专著,在宋儒看来,真正能体现圣人言行思想的传世著作当是《论语》一书。《孟子》是记载孟子传道施政的思想录,《孟子》的“仁政”思想,“义利”之辨都丰富了儒家学说。先秦的《孟子》一直处于“子”书行列。至汉代,《孟子》由“子”升“传”。汉文帝置《孟子》传记博士,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但它的地位并没有引起广泛共鸣。直到唐中后期,《孟子》才随着尊孟思潮初兴有了抬头之势。韩愈对于《孟子》升格有特殊贡献。他所建立的“道统”说,首次把孟子的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给予了孟子“亚圣”的地位。《中庸》的作者至今仍不确定,部分学者认为是子思,《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中庸》是探讨性与天道与修道的重要儒家典籍,将儒家伦理学说的思辨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部分学者认同《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大学》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它的核心是内圣外王,蕴含了由内而外的修持之道。汉代,《大学》与《中庸》一直依附于《礼记》,并未被单独研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礼记》的地位有所抬高,相应《中庸》也开始从《礼记》中突显出来,已单独行世。中唐韩愈和李翱就是尊《中庸》和《大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原道》中阐发《大学》之旨,从身心修养的政治意义方面反击了佛道谬误。李翱《复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