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团队以“语文课程标准”“部编版教材编写理念”为统领,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书香校园”办学理念,开展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有效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旨在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有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前期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一般课型,即阅读前的导读激趣课、阅读中的推进指导课、阅读后的成果展示课,并探索了这三种课型的一般教学流程与教师导读的策略。
导读激趣课
导读激趣课,目的在于开启新书阅读历程,明确阅读任务及展示成果,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触发其阅读期待。
(1)观察封面,预测内容。
一本书的封面包含书名、背景图、作者、出版社等信息。书名会涉及全书的主要内容、主人公、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者精彩情节等,封面背景图往往是美编人员根据书的内容画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场景,引导学生根据书名及背景图猜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走近背景,了解梗概。
整本书基本上会有内容简介,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导读。了解故事梗概会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读懂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内容简介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清楚,鼓励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这样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浏览目录,预测情节。
目录是一本书每个章节主要内容的提炼,学生可以从目录中迅速捕捉到整本书的主要情节变化,预测故事发展,活跃阅读思维,并会在后面的阅读中验证自己的预测,从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启一本书的阅读之旅。
(4)赏析片段,开启阅读。
拿来一本书,孩子有时很想一睹为快,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满足学生的愿望。教师如果能根据一本书的特点,选择特别精彩、有趣、惊险或者神奇的片段来讲述,在讲述的过程适时提出问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短短几分钟就可以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并能渗透阅读方法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导读方式。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置悬念,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持续阅读。悬念的设置要立足于整本书的把握,可以从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故事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命运、作者的主要写法等方面设置。这个悬念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引领学生的阅读经历。
(6)布置任务,明确成果。
我们安排阅读的整本书,往往会与最近所学课文的内容、文体、写作方法等有想通之处。在导读课上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课文所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借助阅读任务迁移运用,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阅读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导读激趣课教学的一般流程只是一个参考。如果我们每本书的推荐课都按照以上流程进行,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失去阅读兴趣。导读课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找到介绍这本书的一个新鲜的切入点。方式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每本书的文体特点寻找这个切入点,比如:截取书里边一个特别精彩、有趣、惊险或者神奇的片段来读,几分钟就可以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概括地讲述前面的情节,读到悬念处,戛然而止;告诉孩子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我们班的某个同学很像;介绍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教师充分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借助由这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请作家进校园活动等。只要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导读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能落实了。
读中推进课
读整本书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尤其是对于识字量达不到一定数量、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不久可能就会失去兴趣。可以根据一本书文字的多少、章节的多少分阶段阅读,在每个阶段指导学生借助阅读任务单梳理故事情节,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主题。
(1)交流阅读感受,引发阅读共鸣。
阅读收获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阅读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阶段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意交流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
同时,我们也建立班级阅读群,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随时交流的机会,从中发现、肯定、展示亮点,交流解决疑惑和问题,激发鼓励学生持续阅读,在阅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2)交流困难疑惑,解决典型困惑。
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力等还不是很高,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在课堂上提出之后,可以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研究价值,老师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研究,如果是没有研究价值,学生又难以解决的,老师当堂给予解决。
(3)方法不断指导,推进持续阅读。
一本书的不同章节,阅读方法很可能有不同,或者是在前一阶段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方法有问题,影响了阅读效果。在阅读交流课上,老师及时进行指导,并且给下一阶段的阅读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阅读《舒克贝塔传》等书时,学生往往只把着眼点落在对人物的描写,或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