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4日,鲁迅在给浙江两级师范的学生宋崇义的信中,讲过读书苦学与爱国的关系:“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鲁迅《致宋崇义》)
这几句话,既是鲁迅对读书意义的观点,也是鲁迅一生勤奋读书,刻苦求知,不断践行的目标:为国为民,求得真知,探寻中国的出路,改造国民精神。
《鲁迅全集》就其知识性而言,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百科全书,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中不难看出鲁迅博览群书,涉猎之广。
那么,他的知识都是从哪来的呢?换句话说,他是怎样博览群书的呢?
因为时代的原因,幼年时期的鲁迅,已经饱读中国古代文史哲经典著作,以及各种古代文人的杂览笔记、小说野史、美术、植物学等,几乎无所不包,为日后的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青年时代的鲁迅又去日本留学,接受西方近代思想的洗礼和冲击;回国后也一直如饥似渴地阅读,几乎无所不读,并笔耕不辍。
书籍伴随了鲁迅的一生。他将西方文史哲、政治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扩展了视野,提升了境界,从而建构了宏伟深刻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的文化思想界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然而,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我们还有必要博览群书吗?博览群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通识阅读与自我通识教育
培根的名篇《论读书》,几乎字字珠玑。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比如他说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读数学,因为稍有分神就需要重新去推导;不能辨别差异,可以读经院哲学,因为那些作者都是吹毛求疵之人;不擅长找共同点,或阐释证明,就读律师的案卷。头脑中的“缺陷”,都可以靠读书去“医治”。总而言之就是:读书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度,阅读的广度决定视野的宽度。通识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进行阅读。阅读的目标,就是在大致理解各个主要学科的主要研究框架,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之后,使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化,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成为通才。
吴晓波在他的一档电视栏目中说到自己的“读书四心得”:1.带着问题去读书2.不做笔记枉读书3.跨界读书最有益4.读书如同访老友
其中第三点,跨界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博览群书”。吴晓波认为,跨得越远,获益越多。作为文科生的他,就因为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得到了第一份工作,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现在的他也会读物理、基因等科学著作,绝非只囿于经济这一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固然需要专才,但也很需要全才、博学者,比如一家大型图书馆的负责人,最好是博学多识的;很多杰出人才也是精通一门的同时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
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由博返约的过程,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博”是根基,“约”是树干。《中庸》里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胡适提倡的“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都是这个意思。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