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32949771012291&wfr=spider&for=pc
在当今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奖项,这些奖项是为了奖励那些为世界作出过贡献的人,而在这些奖项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诺贝尔奖了。诺贝尔奖获得的难度是极大的,直到现如今,以中国如此大的体量,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屠呦呦、莫言、杨振宁等几位。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极大贡献的宝贵人才。
诺贝尔奖是对于一个从事科学、艺术方面的人最大的肯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诺贝尔奖获得人的数量,也从侧面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每年获得诺贝尔奖人的数量一直在增加,由此可见我们发展的成功。繁盛极当时,千古事难追。
那么,这些人才如果相聚在一起,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事实上,《开讲了》这个节目就完成了这一个做法。
一、杨振宁与莫言
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很少,所以他们彼此间能在同一场合进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在一次节目中,有幸邀请到了杨振宁和莫言两位大家共同上场。节目是想让这两位优秀人才,发表一下自己的成功之道,以供人们学习。
节目开始,莫言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崇拜之情,他说:“如果我拿的是诺贝尔物理奖就好了。”
杨振宁对此回答到:“文学的难度其实一点也不比科学差。”
本来节目录制的非常和气,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节目上杨振宁问了莫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莫言沉默了很久。这个问题就是:“你我出身不同,你得诺贝尔奖时的感受是什么?”
杨振宁是安徽人,出生于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凭借着自己在科学上的建树,在年就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莫言是山东人,出生于年的,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家。两人都在自己各自的领域有着极其显著的成就,令人敬佩。
我们仔细的剖析一下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我家学渊源,而你的父亲只是一个农民,你拿到诺贝尔奖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这一句话问出来之后,莫言沉默了一下。杨振宁也说起了自己的诺贝尔奖时的感受,说完之后便停住了,看向了莫言,像是在等待莫言的回复。
其实,这个问题只是杨振宁随口一问的,但是这个问题可问的有一些尖锐了,谈到了出身这样敏感的事。可能就会有人想,这个问题纯粹是杨振宁在秀优越感,骨子里有点看不起农民出身的莫言。
可是,对于杨振宁来而言,以他这样的地位,是不会太在乎出身这个问题的,应该仅仅只是比较好奇,好奇农民出身的莫言,究竟是怎么拿到诺贝尔奖的。
虽然杨振宁心中并没有太多的其他意思,但这个问题的确问的有一些不好。
不过,一向情商高的莫言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莫言的回答
莫言对此的回答也非常简单,他说道:“我领奖的感觉,同其他人领诺贝尔奖的感觉是不一样,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给中国人。自己在台上是属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静静地看着给我颁奖的人。”
此话一出,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问题问得很刁钻,但莫言的回复也极其的精彩,巧妙的避开了出身这个敏感的问题。
莫言的文学作品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他的作品大多饱含着乡土情怀,批判现实等观点。因为他自己出生于农村,在他的笔下能够描绘出中国农村真实的面貌,他的作品对于我们感受那一个年代的农村,是非常有帮助的。
莫言从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一个图书馆工作,做的是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待了四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对于莫言来说是极为宝贵的。四年里,莫言翻遍了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奠定了他以后文学创作的基础。
每看一本书,莫言总是拿一个小笔记本出来,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那时候就已经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后来,莫言曾经说道:“正是因为有几年的图书馆管理员经历,才有了现在的自己。”
三、出身重要吗?
后来,莫言就离开了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在六年后他发表了第一本小说《红高粱》,这本书中描写了我国抗日时期东北发生的故事。在书中还原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弘扬了民族精神,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形象。当时这本书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文坛界的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