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手艺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物游工坊的创始人陈志远打算众筹一个“木匠图书馆”。学艺术出身的他,出于对手艺的热爱和传统的敬重做了一名手艺人,现在他想做的就是,教给更多喜欢木艺的人怎么做好这门手艺。
现在想想,“木匠”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如果想添置一件家具,我大概会跑到一家家具店比对木材和价钱之后挑选一件中意的,至于是谁做的大概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木匠图书馆”又是什么?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还会往“小资”的方向想象,其实它和字面一样直白:为学习木工活的人所设立的图书馆。
▲物游工坊创始人陈志远
年,从中国美院邱志杰主持的综合艺术系毕业的陈志远来到北京,在画廊打了半年工,辞职和同学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展览布展以及为艺术家制作装置。在制作装置的过程中,陈志远感觉被分离出来的作品制作过程变得不再重要,缺少了“手艺”,也就少了作品的独特性。
▲物游工坊工作室
年陈志远成立了物游工坊,希望在这里联系手艺,以此带动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为了维持生活,对设计和家具感兴趣的他决定接一些定制家具的活。为此,他专门跑到北京一家木工厂,拜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为师。学了半年,他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弊端:说“家具设计”就会显得高端,但做一个“木匠”就显得没那么体面。缺乏尊重、工业化生产导致的质量下降、技术难以传承,种种的问题陈志远希望在自己的物游工坊中找到出路。
▲云图博古架
他还记得第一张订单是一张床榻,从设计到制作全是自己,做了20多天,客户还算满意。现在他做一件家具的时间越来越短,但为了每一件作品的质量,订单多了他也不会再接。
从年至今,陈志远工作的地方从15平米的小库房变成了平米设备齐全的大工作室,年他开始在网上招收学徒,从作家、中医再到国企职员,11名学徒来自天南海北,相同的都是对手艺的热爱和传统的敬重,近乎苛刻地追求细节成为了他们的默契。
▲划线凿眼,腿部与横枨采用“大进小出”直榫。
▲圈背和扶手的结构采用“楔钉榫”结构
▲修型和刮磨
▲软屉藤编工艺
▲上蜡的过程充满仪式感
▲圈椅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