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店、馆如何应对纸质图书发展趋势的变化——杜大光(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采编主任)
我国现存的出版发行体制,还留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一些出版社在选题和印数的决策上,还存有国有书店包销的幻想,许多社和店还在坐等客户的上门。但是在新媒体所采的技术起来越先进,传播的范围和速度日新月异的状况下,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就是异想天开。现在的图书市场,变的是媒体形式和读者群以及读者的阅读形式,不变的是社、店、馆的“特色”,只有用“特色”来应对未来的变化,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出版社来说,保持特色是立足的根本,但是很多有特色的出版社主营的图书品种在逐渐萎缩,读者群在缩小,不靠出版市场畅销的图书很难维持,特别是一些极有价值的学术专著风光不再,品种和数量都一缩再缩。一旦特色失守,这些出版社就会被淘汰。目前国内的大社在保持自己的特色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例如科学社高码洋低印数的学术专著、电子社的国外精品影印版和中文版,化工社的各种手册,机工社的系列专业图书。但是我们在采购的实践中不难发现,这些图书除各类图书馆和一些生产、科研单位用之外,很难在零售市场中像一些畅销书那样畅销。因此要求出版社在出版策略上做出根本的转变,其一,对学术专著和各种工具书采用订制出版,按需印刷,高码洋,高折扣的方针,纸质和电子版并行。第二,坚持出版方向,产品向多层次系列化发展。为了生存,出版社可以出版一些市场需要的通俗读物,但是一定要让自己主营学科图书要高中低搭配共存,让读者意识到:凡此类图书非此社不用。第三,在调研上下功夫。现在的大社,调研工作已经下了很大的力气,但是了解读者需求、市场变化方向明显存在不足。虽然各大社都有馆配部门,但是馆配人员的大量工作是参加各种各类的馆配会,无暇深入了解自己应该真正掌握的信息。馆配会应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办,把馆配人员的主要精力转移到调研工作上。
对于馆配商来说,大而全,极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几乎所有配商都把精力放在如何应对出版社进书和资金周转上,给客户提供的出版信息大量地反映了他们库存的内容,而这些库存往往是客户最不需要的,客户真正需要的图书,在出版社发布的信息中可以找到,在馆配商提供的却找不到,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客户对馆配商的不信任度。出版社出版策略变化之际,馆配商应该顺应出版和客户需求的潮流,向专业化发展。那么如何转变馆配商的经营策略呢?还是两个字“特色”。第一、馆配商要把某几个专业的图书做好做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我全,让客户意识到,采购某一类图书必须却某一书店。第二、信息要精细化。除了要对出版信息的全面、准确的掌握之外,还要对客户的需求信息全面精确的掌握,让客户全面掌握所需的某一学科图书的所有详细信息,并帮助配全配齐。第三、转变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现在大量的初级加工工作困扰着各个馆配商,馆配商应该主动解放自己,把所有初级的加工工作转移给专业公司,做好信息的采集分析,为出版社和客户决策服务。
对于图书馆来说,特色立馆是生存之本。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而这些空间的不同,也让图书馆自然形成了自己办馆的特色。如果是千馆一面,所有馆都在“全”字上下功夫,那么80%的馆终究要被淘汰。如果图书馆不改变针对出版发行变化的策略,那么不是采不到书,就是采不全书。因此,图书馆也应该在自己的专业特色上下功夫,配合出版社和馆配商在文献收藏上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特长。存在是为需要产生的,如果没有需要就没有了存在。
随着媒体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店、馆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适者生存。困难与希望共存,远虑与近忧同在。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拆除我们之间的藩篱,我们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
诚信创新合作共享
---电子工业出版社馆配直销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