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回想我60余年的成长之路,虽说没有上辈人的风雨坎坷,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多所学校、多个岗位的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一路走来,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学、思、研、行”中,不断走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
儿时家无书,邻家抄书读
记忆中,最久远的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部队时,把我带进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让我从小接受书的熏陶。小图书馆里尽是军人,我只看书的封面,什么也不懂。
转战南北的父亲,后来转业到龙岩山区的兵工厂。儿时的我,家里几乎没有书。邻居顾叔叔从上海来,他家有许多藏书。
当时我最爱看的是《电影画报》,图文并茂。在《电影画报》里,我读了许多写得很好的文章,至今对我的写作都有影响。其次我爱看《科学画报》,每篇文章都是那么新奇。《科学画报》每期都有一些科学小常识或小窍门,我把它们抄在一个小本子上,至今还记得一些。还有一本《数学千题详解》,我经常做上面的题,居然有几次命中了考题,越是命中,我越是悄悄地多做,连班上的数学高手都不得不佩服我。
顾叔叔家的书,不仅有图文类的,还有“深奥”的。鲁迅著作我似懂非懂,读了好几遍;《唐诗三百首》一天抄一首回家读,现在我给师生讲课时,不时会引用唐诗,听者询问,我风趣地说:“这是童子功。”
在那个缺少书的年代,顾叔叔家的书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读物。他家的书不仅惠及我,也惠及我的两个弟弟,他们比我更有成就。谈起自家兄弟,我常对人说:“我家三兄弟,一个土博士,一个洋博士,我什么也不‘士’。”
邻里有文化,我家受益多。
中学图书馆,借书第一名
我的中学是在龙岩市华侨中学读的,那时学校里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教初中语文的张大英老师,上课非常有激情,几乎每节课都有小典故。教高中语文的陈和欣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讲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他就高歌一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讲到新疆话题时,他就拉一曲《新疆之春》。当时我们班学生都爱学语文,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啊。
数学课也很有意思,上的内容不多,但实验活动很多。学一点三角知识,就用所学知识去测量纪念碑的高度。学一点立体几何,就要求大家去做几何教具。每年寒暑假,数学作业不多,但一定有这道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个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几个男生暗中较劲,听说谁在读一本什么书,我就设法也找来读,用书中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校里的图书馆,有两间教室那么大,里面有不少藏书。学生每次可以借两本书,半个月内要归还,某本书可以续借但只能续借一次。由于我家几乎没有书,图书馆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得图书馆有两本《三国演义》,我抢先借得一本,图书馆每年进行一次学生借书统计,我有一年是全校第一名。
《三国演义》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书中刻画了性情各异的历史人物: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以及谦逊亲民的刘备。从某个角度说,《三国演义》奠定了我的文学、历史基础。
我初当班主任时,历史老师说我们班学生不太重视历史学科,我择机出了一条灯谜让学生猜,学生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处入手,我说:“你们不学好历史知识,竟然连谜面都读不懂。”猜完此谜,学生才知自己“知识浅薄”,不学好历史是不行的。
知青岁月里,唐诗常相伴
知青生活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3年知青生活这段经历,我这些年能靠什么力量去面对和克服一个个困难。
我下乡的知青点是农林场。知青点有农业组、林业组和后勤组,我先是到农业组干活儿,耘田、插秧、挖地、犁田、耙田、割稻、打谷等,最累人最辛苦的活儿是冬日里的耙田。赤足下到冰冷的水田里,一脚下去提上来一看,蚂蟥挂满脚。
知青生活是艰辛的,好在我的箱子里带着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青点3人住一间屋,我读这两本书,或是夜深人静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或是屋里只有我一人时开箱拿书读,或是单独干农活时偷偷读……
在艰难的岁月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激励我要战胜困难更要战胜自己,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顽强写作精神鼓励我干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唐诗三百首》当时能背下多首,还有不少不会背的,就悄悄再多背几首,“蹉跎岁月”有唐诗做伴,在一定程度上给艰苦的劳动带来了快乐。到深山里伐木,挑着沉重的木板行走在险峻的山路时,我会轻声吟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边劳动一边准备高考……
为师寻道时,书指一条路
读师专时,《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作为数学系学生,我在第一时间就找来杂志一口气读完,陈景润的奋斗精神和攀登科学高峰的毅力,点燃了我学好数学的志向。《哥德巴赫猜想》成书出版后,我专门买了一本放在枕边,不时翻看,百读不厌。
我们这代人,在知识学习和人文科学素养方面有很大的缺漏。特殊时期的师专学习,教育专业水平也很有限。
初为人师的我,深感自己才疏学浅、毫无教学经验,必须“恶补”。记得一次备课组活动谈到了读书,一位老教师建议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说出来不怕被笑话,那时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谁,不知道世间还有这样一本书。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周细读书中的一两条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书中的建议是我教育人生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王梓坤的《科学发现纵横谈》,编辑的推荐语这样写:“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所具备的德、识、才、学四大品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王梓坤先生之作,展现了科学之真、善、美。内容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我在给学生讲“学习方法”时,还用到了王梓坤先生讲的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从精于一开始。
追踪几位教育名师,是我“恶补”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时,我听了裴娣娜教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讲座,学术味浓,听后很有收获。我认为裴娣娜是当今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
此外,我还听了肖川博士的报告,他那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读了许多遍,那注重人文性的激扬文字,发自肺腑的真言实语,给人以反思和启迪。
教育恒久远,书香传千秋
儿时我家几乎没有书,如今我家却有一房一厅作为书房藏万卷书。书于我,是诗,是沉思,是面包,是空气,是所有的一切。我能体会到钱钟书一生“不求万物,唯求一书”的境界。是啊,无欲一身轻,有书万事足。
在书屋里,我读了数学教育经典著作,如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波利亚的《数学的发现》、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等。我不仅学习国外的教育名著,还更多地学习我国教育专家的著作,如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丁尔陞、钟善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唐瑞芬、李士錡教授,数学教育名家顾泠沅、章建跃、张景中、谈祥柏等人的著作。
读书,我既读数学教育理论的,也读数学教育实践的;既读高深数学的,也读数学普及的;既读老一辈数学教育专家的,也读数学教育新秀的。如此一来,对数学和数学教育有了相对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数学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后,“数学之读”没有停,又读了大量教育研究方面的书;担任校长后,“数学之读”“教研之读”没有停,又读了大量学校管理方面的书;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后,又读了大量区域教育管理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影响较大的有《北大讲座》和《教育大境界》。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论语》《论语解读》我细细读了多遍,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王守仁……他们的教育思想,我是从《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这些书中获取的。
我还读了不少国外教育名著,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等,近年来我又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我今天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都是受到上述古今中外书籍观点浸润的综合结果。
记得一位专家说:“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阅读是为了借鉴,读着读着,我们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渐渐看到了远方。
(任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巡视员,厦门一中原校长,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十本书书单: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编
商务印书馆年版
《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科学发现纵横谈》
王梓坤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版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杨昌洪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年版
《北大讲座》
《北大讲座》编委会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教育大境界》
东缨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
《中国教师报》年03月09日第8版
作者: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