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买的两套图书想到的一些事
趁着活动,从网上买的《全金元词》和《全元散曲》到了。
把它们从楼下超市寄存的柜子里抱回来,先放到一边,然后是做饭,吃饭,准备明天要带的午饭。一切都忙活完,又躺在床上懒了一会儿,抬眼一看,已经六点半多了。
于是把装着书的快递盒子打开,把它们从里边“请出来”,分别打开。这两套书中,《全金元词》是重印本,而《全元散曲》是排印本。两套书总计五册,加在一起的总码洋是元。
恍恍惚惚之间,想起十多年前,还在读研的我从学人书店抱回来那套唐圭璋先生《全宋词》的情景。——当时的版本定价为元,也是五册。
一转眼,十三年多了。细算起来,如果我仍在老单位“服役”,即使在我的职务一直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工资也会比将会比十多年前翻五倍。若是按照同样的“升值”比率去衡量图书,那套《全宋词》,还有我刚刚捧回来的这两套书的定价,如今理应定在元左右才算合适。可还不止如此。十多年后,我从网上购买两套图书的折扣已经近乎五七折,因为赶上了满减的活动……
十多年后,我也因为各种机缘,进入了出版行业。所以捧着这两套书,我一直在想,这些年的出版,利润的下跌究竟呈现的是一条怎样的曲线?
进入出版社的这几年间,虽然没有在一线做编辑——也自认为不是做编辑的材料,可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书展上,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书太贵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年读书节,一位老太太来到我们的展位上,问我们一套古典小说多少钱,在得知是五折之后,愤愤然地转身而去。
夕阳已下,狂风怒吼。
进入出版社的这几年间,我只感觉到,上面这几个字。
今天,我只说说编辑。编辑是影子,是站在作者之后的影子。是图书质量的最终一环。
怎样的人才能成为编辑呢?
首先,是一名编辑“出关”前的修炼时间,最低需要多久?受职业特点的限制,绝大多数的编辑需要从事跟本人学习经历相关的图书编辑活动。如果从大学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分科开始,本科的学习时间是四年,硕士至少要熬七年,博士或许得磨得十年光阴。而这些毕业生,如果在顺利完成学业后,还要不计收入,肯“屈就”到出版行业谋职。
而这只是才刚刚开始。在出版社,一整套编辑业务的入门和熟悉——包括独立的选题策划、组稿、邀请作者,还要完成图书的审校,跟进图书的装帧设计、用纸、印刷,甚至是后期图书的营销——按照我们出版社一位老前辈的说法——至少得三年时间。当然,前提是你在三年之内,顺利地拿到责任编辑资格认证。
其次,当然是编辑的案头功底和知识储备。不同的学科图书,需要不同专业经历的编辑把握。而且越是专业的图书,需要编辑相关的知识储备含量就越大,耗费的精力也就越多。一般的读者能想象,为了求证他所读到的一本小说中微小情节,除了日常应用的各类辞书、类书,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通用规范汉字表》《古代汉语字典》《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国地名词典》《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职官表》……编辑可能要跟进作者的思路去翻阅《忘忧清乐集》《武经总要》这样的文献;可能还要查阅相当数量的通史、建筑史资料,还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了解中国传统房屋的布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甚至还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各路军阀往来混战的历史……
而除了作者原创文字,编辑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