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章——学者口述史采访中的细节问题》和《图书馆信息化的追梦人——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口述访谈》均刊载于《高校图书馆工作》年02期“口述历史”栏目
于细微处见真章
——学者口述史采访中的细节问题
全根先(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摘要]口述史学与以文字书写的传统史学在技术路线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历史细节的发掘与描写。历史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可信的历史。《史记》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巨著,与司马迁注重历史细节的记录与描写有关。学者是传承与创新社会文化的特殊群体,通常具有一般公民所没有的丰富阅历与表达能力,进行学者口述史采访,尤其应当注重细节发掘。发掘历史细节,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也是为了留住他们所拥有的道德情怀与人文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学者口述史学历史细节历史真相人文精神
口述史学与以文字书写的传统史学在技术路线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就其本质而言,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要达到记录与阐释历史的目标亦是一致的,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差别。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进一步说,既是人类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也是个人的历史。历史是如何呈现的?当然要通过具体的人物与事件。历史如何为人所信?就是要通过细节。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信史。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是无数的历史细节,为我们钩沉了遥远的人类记忆。学者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是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学者使命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进行学者口述史采访,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必须做好,要尽最大可能地发掘和记录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历史细节。
1好的史书必重细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良好传统,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尚书·多士》中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周代的史职人员,就有太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史书的编纂,相传《尚书》就是孔子编定。至于《春秋》,主要记载鲁国历史,相传亦出于孔子之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春秋》一书,字字针砭,文风独特,被称为“春秋笔法”,历代史家奉为经典。《尚书》与《春秋》,在古代儒家“六经”中占有两席。
由于《春秋》文字过于简洁,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所记进行解释,称之为“传”。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有五家,现存《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谷梁传》《公羊传》着重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左传》则注重具体历史事实的补充。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启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范例,是历代“正史”的典范,与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是简单地依赖现有的文字材料,而是亲自奔走各地,搜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司马迁从20岁起,开始游历天下,足迹遍及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一带,到过襄樊、江陵、湘西、长沙、庐山、钱塘、姑苏、淮阴、临淄、曲阜、开封等地,考察了屈原、大禹、春申君、韩信、孔子等历史遗迹。在《史记》一书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就是司马迁亲自采访所得。可以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进行口述历史采访的一位先驱者。
《史记》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还与司马迁特别重视历史细节的记录描写有关,并为以后历史书写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史记》所记录与描写的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涉人物四千多名,重要人物有数百名。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种因素,恰如其分地予以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还有或明或暗的揭示。
《史记》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谋篇布局与语言运用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通过《史记》这部作品,司马迁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与史传文学传统,并且确立了历史书写与传记文学的光辉典范。
遗憾的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大量引进,乃至发展成为历史书写的主流方式,中国传统史学中一些优秀的品质却遭到忽视,充斥于书肆与图书馆书架上大量的历史作品,不是忙于去探究各种各样的一些空泛的“历史规律”,就是一头扎进故纸堆,去作刨根究底的琐碎考证,或是从字里行间发掘所谓的“微言大义”,鲜活的人物形象不见了,历史真正成了供一部分人把玩的“阳春白雪”。另一方面,为了迎合社会公众的历史兴趣,一些人则开始“戏说”历史,乱弹神侃,《大秦帝国》《汉武大帝》《大明宫词》,乃至《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等火爆出镜,真实的历史逐渐被人遗忘,虚假的历史知识广泛传播。因此,我们作为口述史工作者,有责任“让历史从历史学家营造的象牙之塔中走出来,走入千家万户,走入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要通过口述史采访,让那些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说话,让久远的历史事件在细节展示中还原其本来面目,让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让不朽的人文精神重放光芒。
2细节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然而,历史又是稍纵即逝、不可复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会被遗忘,甚至被曲解。历史学家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历史学家如何才能还原历史真相?首先,就得有足够的历史资料,从历史事件亲历者、见证者那里获取可信的历史资料。口述史采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记录与保存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未必完全真实,口述史采访所得也未必完全真实,然而,不同的口述者对于同一话题的历史表述,却是我们接近历史真相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由于他们一般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通常具有一般公民所没有的丰富阅历与表达能力,因此,从他们的脑海中发掘第一手历史资料,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根据笔者所知,学者们在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时,往往能够为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提供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冯其庸(年~年)先生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在近四十年的研究中,他著有《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等三十余种红学专著。年8月至年2月,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对其进行了历时两年多、共计采访23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对冯先生进行访谈时,他虽已年届九旬,依然思维敏捷,表达能力极强。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些细节。例如,冯先生讲到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军侵略无锡时他在家乡的一段经历,冯其庸先生的这段口述,不仅生动具体、画面感强,而且以其亲身经历,揭露了日本鬼子的野蛮行径,提到了当下极为重要的“慰安妇”问题,是对日军野蛮侵略行径的有力控诉!这就是我们所要挖掘的历史细节,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力见证!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和(年~)先生在接受口述史访谈时,讲到他在上中学时的一个故事,刘先生的这个故事,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法国作家都德(AlphonseDaudet,年~年)的作品《最后一课》。年,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败北,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作为胜利者的普鲁士在在占领后,禁止在学校中教法语,改教德语,热爱祖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年,胡适将这篇小说译介到中国,此后这篇小说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刘先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经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占领东北,开始推行其殖民教育;“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将殖民教育进一步推行到其它占领区。然而,即使像刘先生当时所在的小县城,在一所普通的中学里,人们依然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所在!刘先生讲的似乎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其意义十分重大。
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采访了著名藏学家、编目专家黄明信(年~年)先生。年,黄老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学习与研究藏传佛教文化八年,获得佛学拉然巴(rabjamba)格西学位。建国之初,他调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并于年参加了和平解放西藏协议谈判,担任中央政府首席谈判代表李维汉同志的藏语翻译。因此,黄老无疑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在访谈中,黄老回忆了当时一些重要名词的翻译情况。他说,协议谈判经过二十余天,修改过的是哪些条款已记不清了,不过对于“中华、人民、解放”这三个词的藏文译法争论的过程仍有很深的印象。
进行学者口述史采访,发掘他们脑海中历史故事,不仅是为了记录学者本人的人生阅历,还可以还原和丰富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
3细节彰显人文精神
在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同时,通过学者口述史采访,我们能够得到的另一个重要收获,便是感受学者们浓厚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我们自己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经典中,对于老师都有很高的期许:“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除了讲授知识,还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之重任。《荀子·劝学》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这里讲的,主要还是学习文化知识。然而,即便是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亦难以有切实的领悟。民国时期教育家陶行知(年~年)说:“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说,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我们在对学者进行口述史访谈时,可以通过他们的生动故事,一言一行,切实地感受他们的道德情怀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黄能馥(年~年)先生是著名的中国丝绸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专家,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老与其夫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娟娟,都是著名作家、服装史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助手。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对黄老进行口述史采访时,他给我们讲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似乎很平凡,却反映了“文革”刚结束时学术界的真实状况。十年浩劫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年轻学者一时看不到希望,情绪低落,作为长者的沈从文先生尽管自己境况堪忧,令人心疼,却仍鼓励他们不要失去希望,目光要长远,要坚持下去。沈从文先生身上体现的这样一种道德情怀,难道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继承的吗?难道不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无怨无悔、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吗?
著名图书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倪波(年~年)先生,在“文革”发生时,尽管还是一名青年教师,同样受到了不小的政治冲击,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始终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能正确地对待前进道路的挫折与失败。在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历史项目中,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谢欢对倪先生进行了口述史访谈。我们从倪先生的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在经历挫折、不公正对待以后,所持有的坚定的政治信念,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信念与精神,使他们在“文革”结束以后,犹如火山喷发,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成为改革开放时代学术文化一股重要的创新力量。这样的思想境界,需要继承与发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院教授陈先达(年~)先生,曾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其研究成果两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文革”后期,他因在北京大学讲过一次《反杜林论》出了点名,被学校党委调入“梁效”写作组,即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学者组成的一个写作组,主要为“四人帮”宣传其错误的政治主张服务。陈先生在其自传中,回忆了毛主席逝世后、“四人帮”被粉碎前他参与写作《永远按既定方针办》一文的具体经过,陈先生提到的《永远按既定方针办》这篇文章非常重要。毛主席逝世后,“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他们有计划、有预谋地伪造了一个“按既定方针办”的所谓毛主席的临终嘱咐,连篇累牍地加以宣扬。陈先生作为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虽然对炮制这篇文章的政治目的并不知情,可是在“文革”结束以后还是被政治审查。对于这段经历,陈先生没有刻意回避,而是襟怀磊落,充分展示了学者应有的直面历史、开诚布公的诚实品格。这种正视历史、勇于解剖自己的优秀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后的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优裕的生活环境有时也会消磨一些人的意志,有的沉迷于物质享受,做起事来却萎靡不振。对此,我们通过对老一辈学者的口述史访谈,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
20世纪70年代,沈从文先生在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时,由于出土资料不多,他就从夏、商、周开始写,原始社会没有写。年,黄能馥与陈娟娟伉俪开始写《中国服装史》时,因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料,在中国服装史研究中首次把原始社会写了进去,并在此后的研究中,将中国丝绸历史上溯至七千年前,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这样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竟然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写成的,这种精神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这样的例子,当然可以举出很多。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顾方舟(年~)先生,他是中国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疫苗的主要研制者。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脊髓灰质炎(Sabin型)活疫苗,当时需要进行人体试验,必须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进行试验。这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了试验的顺利开展,他带头在出生不久、不满一岁的自己儿子身上进行。这一举动,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舍己救人、大公无私的崇高的奉献精神!
总之,进行学者口述历史采访,我们必须注重细节发掘。发掘历史细节,不仅是为了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也是为了留住他们所拥有的道德情怀与人文精神,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书馆信息化的追梦人
——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口述访谈
莫少强口述,肖鹏1、刘洪2采访
张艺萍1、沈钧悦1、徐玮婕1、马廷博1、张明鑫1、李伟华1、梁静贤1、金瑞坤1整理
1(中山大学广州)
2(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
[摘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正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曾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制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为代表的多个项目,为珠三角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次口述访谈的意义,不仅为图书馆技术史留存资料,更重在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人在应对无时无刻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技术环境与社会需求时,一直高度敬业、自信满满。
[关键词]莫少强,口述历史,图书馆信息化
1.访谈意义
在访谈者看来,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技术的信徒,更应该是信息技术重要的引路者之一——这样的说法,在今日恐怕会遭受一些非议,但当我们认真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图书馆技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实并不为过。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正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曾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制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为代表的多个项目,为珠三角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次口述访谈的意义,不仅为图书馆技术史留存资料,更重在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人在应对无时无刻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技术环境与社会需求时,一直高度敬业、自信满满。这正是屡见“去图书馆化”浪潮的今日,所迫切需要的一种态度。
2.访谈说明
年3月29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的肖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刘洪对莫少强先生进行了口述访谈,一问一答,经同意全程录音。双方均以普通话进行对话。中山大学15级图书馆学的张艺萍等同学完成了对这些文稿的整理,但原文本较长,不宜全刊;此外,访谈前不久,莫少强先生刚刚发表了《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一文,已对重要事件及其时间轴进行了梳理,因此此次刊出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重在补足莫文的历史空隙,呈现无法在宏观线索下的个人事件。
3.访谈正文
(1):初入中图,结缘编程
问:在改革开放初期,您是如何进入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下称“中山图书馆”)?当时的情况如何?
答:我是年10月22号进入中山图书馆的。到馆以后,就对图书馆充满热爱充满信心,充满干劲,想在图书馆里面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因为我是干部子弟出身,我的父亲叫莫怀,文革前是湛江地委书记和湛江行署专员。文革时被打成走资派靠边站,我们四兄弟除了二哥年去当空军以外,三兄弟全都被上山下乡当知青。我是十七岁到的海南国营福报农场,后来又到湛江农垦化工厂,一去八年多。我去的是个新建农场,全农场没有一间砖瓦房,每天开荒种橡胶,经常咸菜酱油拌饭,生活异常艰苦。我们有三位知青战友,在一次开荒大会战中深夜遭遇山洪暴发,上游水库大坝崩塌被卷走,失去年轻的生命,长眠在福报山下青翠的橡胶林里。我们后来能顺利地回到城市,已经是很幸运了。我觉得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平反冤假错案,就没有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我的干部家庭和上山下乡的经历,让我非常珍惜到中山图书馆工作的机会。
我一进中山图书馆就在采编部。我的第一个老师是高炳礼,做征集交换业务。他告诉我一步步应该怎么做,又说我们的征集交换工作很重要,希望我能够安心。当时征集交换工作是在南馆的一个小房子里面,我们跟全国几千个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高老师发明了一套管理办法,他用卡片把每一个交换单位的名字按省标明,又搞了“记到卡”,用来记录每个单位给我们交换的每一本杂志。高老师在这块做得很细。
这是其中一项业务,还有一项是地方文献征集。那时候刚好年,省革命委员会发了一个文件,要求每个企事业单位要给中山图书馆缴送出版物,不管是正式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的,都要给中山图书馆缴送两册。张宏和是我们的采编部主任,他要求我经常到基层去征集。我那时候也年轻,骑着个单车,拿着省里文件的复印件,看到机关就一头冲进去,找到他们办公室说我是中山图书馆的,来你这里征集文献资料。那时候凭着一股热情,骑着单车在羊城到处跑,每年都征集数千册地方文献。从年到年这段时间,我一直都是做征集和交换工作。
问:您后来又是如何在图书馆里接触到编程的?
答:我钟爱图书馆事业的另一个原因,也正是因为接触到了编程,接触到了图书馆的新技术这一块,燃起了热情。我到了中山图书馆,看见书库里有很多书,但也很多灰尘,有时候我还是担心这个地方这样干下去还有没有前途,是有心结的。但是后来我又下了决心要继续干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馆里面派我去参加计算机学习。年4月,佟德山馆长派我,还有冯詠轩、刘戈果、黄延生等一共六个人(其余两人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去中山大学学习DJS-计算机编程培训班。这个班是省科技情报所组织的,吸收了我们中山图书馆参加,给我们讲课的是计算机系的李宏新老师,讲的是DJS-的汇编语言,学习了两个月的时间。
李老师上课就是告诉你怎么样用计算机汇编语言编程。他每次讲完课以后会布置作业,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当时我是硬着头皮做了,不懂的地方我就跑去问冯詠轩。她是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理解能力强。她就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作业。最后培训班结束时,我们两人合作用汇编语言编写了一个流通管理程序。当时编程序你得先把汇编语言程序写在纸上,然后交给李宏新老师。李老师安排一个录入员,用穿孔打字机把你的程序输入,穿孔机会均匀地输出一条黑色的纸带。错了还得重打。把一串黑纸带装在计算机的光电阅读器里,发出指令后设备才能阅读,把0和1输入计算机内存。那时候的计算机连键盘都没有。
问:在这之后,您如何继续学习计算机的?
答:后来我又参加了一个学习班,是广州市数学应用推广办公室的学习班。当时是年,我在学习班学了Basic语言,用的计算机是TRS-80,这个计算机是美国的。那时没有硬盘,是用软驱。要编Basic程序读写文件,你就要定义这个磁盘的分区,你要知道它是放在哪个分区,很原始的那种感觉。
学习班结束后,我又坚持自学。我把几本书轮着看,这本看不懂,我就看另外一个,另外一本可能就解答了这个问题。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是没有计算机的,为了学习我就跑到广东省计算中心用他们的计算机,因为它不收我们钱啊。比如说他们的领导叫我帮忙办个借书证之类的,我就给他办。那时候也没有说要创收之类的。
还有一次,我为了用计算机甚至跑到广州郊区的人造卫星观测站,它在五山的背后。我当时参加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业的学习,有一个同学就是那里的职工。她说我们那里有计算机,你来用吧。我就去了。为了用观测站的计算机,我天没亮冒着刺骨寒风,跑到烈士陵园等他们单位的交通车,怀里还揣着一包读者写的索书条(那时候借书是闭架的,读者要填索书条)。我用basic编了一个程序,输入索书条让计算机统计看哪一类书读者多。我在用计算机的时候,那个同学就站在旁边说“快点用啊,还有人等着用的!”我那时一次就只能用一、两个小时。以前在没有计算机条件的情况下,我学习编程就是通过这样化缘般的方式逐步掌握的。
后来年的时候,我二哥已经从空军转业到广州。有一天我跑到他们公司去玩,他们领导说你能不能给我写一个仓库管理程序,我说可以啊,我试试。他们公司那时候用的机器是AppleⅡ,而且还带汉卡了,繁体汉卡。这个程序编好以后,他们的管理效益获得了明显的提升,领导一高兴,说这台机器送给你了。这样我就有了一台电脑,能够在家里编程,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广州市民家庭也没几个。这台电脑一直用到我换IBMPC/XT。后来几次搬家这台电脑也散失了,如果保留到今天说不定是古玩级的文物了。
(2)图书馆的技术革命
问:在您日益深入编程世界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为省立中山图书馆技术管理的负责人,那么,在年代后期,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自动化事业是如何起步的?
答: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日子,眼泪哗哗,青葱岁月,真的是峥嵘岁月。当时,我馆开始要搞计算机的时候,一没钱,二没人才。那时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并没有专项经费给中山图书馆。当时的省委书记是林若,他在年从东莞县委书记调任湛江地委副书记,和我们家是邻居。因为要买IBM微型计算机,这个机器是日本产的,我们国家还没有汉字电脑,只有那个机器有汉字。没有钱,又没有进口批文,我就直接去找林若。为了免税我又跑去找广东海关总署。海关官员说,图书馆不属于免税单位,我手里拿着批件说这里有省委书记的批示。最后海关领导特事特办,特批我馆4套IBM免税进口。
年,省委林若书记从省长特支经费里特批万人民币,外汇额度28.9万美元,专门给中山图书馆建立计算机系统。为了招募计算机人才,我拜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承鉴。孙承鉴在清华大学当过十多年的老师,他介绍我认识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最初接收了应届研究生魏翔,后来又招收了东北大学的研究生叶根评,四川大学的研究生何显斌,中山大学的本科生符王萍、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谭海华。那个年代真是无怨无悔。他们很多人本来可以去企业拿高薪,结果选择了留在图书馆。我们这个团队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研发成功我国第一个地区性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系统。
问:中山图书馆在图书馆自动化的启动阶段做了什么事情?
答:首先我们用IBM做了地方文献子系统,录入了几万条地方文献的题录,这个系统原来的目的是出版地方文献新书通报,也就是打印书本式目录。后来我们觉得它积累的数据还可以形成数据库来检索使用,就把它做成一个子系统来开发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觉得用BASIC语言还可以实现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采访、期刊管理,就又在微机上实现了这些功能。
这些功能原来都是通过单个模块来实现的,后来有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当时的中国,说老实话最先进的“集成”理念仅仅是集成系统在一个馆的实现。我们的想法是把珠江三角洲的图书馆和省馆连成网络,当时中国还没有互联网。我们能把图书馆连成网络用的是IBMAS/里的一个通信管理模块,它有相当强的组网功能,可以把几个分布在不同城市的IBMAS/连接起来。当时省馆用IBMAS/,佛山图书馆、石湾区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也用IBMAS/,通过我们研发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可以在这几个图书馆实现联网与互相查询。更重要的是IBMAS/有PCSupport功能,它支持PC跟它联机。你的PC运行了一个驱动程序后,可以仿真成它的终端,借此我们又把这个网络进一步拓展到江门、三水和新会的图书馆。
问:这个以IBMAS/为基础建立的ZSLAIS系统取得了什么影响?
答:这个系统得到了文化部的认可。年文化部鉴定会的主持人是曾民族,国防科工委的总工程师,他的评价很高,认为这个图书馆系统能在区域网络方面取得突破是一项重要创新。这个项目评上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恰好年全国开劳模大会,省文化厅有一个指标可以推荐一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可能最后考虑到ZSLAIS是科技产品,科技产品是不容易做出来的,我便有幸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会议。其实这些都有碰巧的成分,如果不是IBMAS/,如果当时领导没有给钱做这个项目,如果不是刚好有一个比较好的团队,一切都不会发生。当时有某图书馆也来参加过我们的选型论证会,回去后也买了IBMAS/。结果放了好几年,根本没有用起来,因为他们没有人开发软件。我们是买了硬件和系统软件之后,马上投入应用系统开发,当年投入运行,后来在IBMAS/研发的21个子系统都被充分利用到了。
问:那请问你们后期在实现具体技术的过程中,有没有做过关于标准化的研究?
答:有的。我是有研究过标准化,比如MARC。MARC结构和规则非常复杂,它有很多字段,字段里面还套有子字段。我们编程过程中用的是两个格式,内部运行的是数据库格式,而MARC是交换格式,在我们的国家标准里面也说明是磁带交换格式。磁带交换格式和机器内部运行的格式是允许不相同的,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麻烦的一点就是数据库定义字段的时候,以前的系统里面没有可变长字段,要用固定长度字段处理可变长字段是非常麻烦的。当时我们的IBMAS/上面用的就是固定长字段,我们想办法将二者做了一个转换。我们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面,就是《论MARC及其革命》。当时黄俊贵馆长在标准化委员会任职,也参与了国家标准的起草。我给黄俊贵看了,他看了也很激动,认为我的看法很对。但是后来沈迪飞等人不赞成,认为MARC是国际标准,应该向国际靠拢。年文化部科技司将编制“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通用格式”文化行业标准的任务下达给我馆。我参照国际通用的CD元数据格式设计了新的标准,并按照这一格式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元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与国家图书馆、湛江图书馆合作将多万页图书上网供读者检索和阅览,初步实现了广域网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3)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
问:到了90年代以后,中山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如何,如何应对图书馆的业务转型?
当时我们认为图书馆的业务转型十分重要,因为图书馆不能仅仅依靠编程发展,除了集成系统之外,它的发展核心就是要增加数据库,要增加用户的访问量。97年、98年连续两年,我都在鼓动黄俊贵馆长设立数据库建设年,发动全馆做数据库。后来广东省邮电部门想要搞互联网,因为我们有数据库,他们就和我们合作。在他们的支持下,我馆开通了全国首个能上网的多媒体阅览室,让广州市民能够接触和认识了互联网。所以我们认为技术的发展单靠图书馆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我们后来积极地和很多单位合作的原因。
在年的时候,有个韶关的读者打电话来说需要找一份资料,图书馆把复印件寄给他,他又寄了20块钱回来,馆里又给他开了发票寄回去,很麻烦。受到当时BBS的启发,我们就开始在DOS平台上做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当时北京超星公司与我馆合作,提供经费2.6万元买了一台联想服务器,他们还派工程师帮我们写软件,馆里提出功能需求,他们负责编程。年遇上非典,读者无法到图书馆来,我们就用这个平台为读者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文献传递服务。
问:联合参考咨询网现在用户多影响大,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答:我们的参考咨询网成员馆很多,而且图书馆加盟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发展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的联合参考咨询网至今已改过几版。第一版是与超星合作,觉得功能不完善弃用了。第二版是和广州新科新公司合作,第三版是和广州达伯文公司合作。因为软件版权不归我们,在图书馆的加盟方面受到他们很多的限制,经过协商之后决定版权归我们,维护靠他们。但是由于他们公司规模小,为了经营还是限制了我们自由发展用户,所以还是放弃了合作。现在的这个版本,还是超星的,是彻底的免费开放,没有用户数限制。
以前的参考咨询都是文献传递,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种创新理念和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大规模应用,知乎、分答、知道等新型知识服务网站的出现,给全国联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和文献资源的分享,是互联网+时代下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形态之一,已对传统文献传递的服务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我觉得不能墨守陈规,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产品,实现参考咨询业务转型和新的拓展,构建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出于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退休以后并没有闲着,而是义务指导超星的软件工程师研发了面向慕课教育的嵌入式参考咨询平台,与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实现无缝链接,还为我馆研发了数字智能咨询系统和移动参考咨询平台,推动联合参考咨询的转型,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可以自豪的说,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平台已经成为我国首个具有文献咨询、知识咨询、智能咨询和移动咨询功能的参考咨询集成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7×24小时的文献咨询和知识咨询服务。该系统还建立了大规模的知识库,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用户能够用自然语言或关键词提问,按预定的规则分词和检索,自动回答各种知识问题;有自学习功能,用户的提问经咨询员回复和质检后,自动生成知识点进入知识库;能够自动回复咨询员解答过的相同标题的问题;能够自动回复多种如“什么时候考试?”“在哪里签到?”等教务问题;还能够自动识别和回复作业问题。有人问我,你都退休了,还管这么多事干哈?我的回答是:图书馆员的人生价值,在于不断为图书馆事业而奋斗,生命不息,追梦不止!
更多微文详情欢迎我刊官方账号:???长按我们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标准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