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讲座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机遇

吴建中

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00

引言

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成为覆盖全行业、跨系统的图书馆数字化平台。这将是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后,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但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呢?

年我在澳大利亚参加一个国际论坛(VALA),它是一个每两年一届的澳大利亚最大规模的图书情报论坛。在论坛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机构知识库项目主持人麦肯齐·史密斯(MackenziSmith)女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送给图书馆一张含有研究资料的盘片,馆员说抱歉图书馆不收藏盘片。教授觉得不可思议,说连MIT这样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都这样,那我们还指望图书馆能为我们做什么呢?世纪之交,学术期刊订阅费出现暴涨现象,所以一些大学领导和教授们尝试通过建立本校知识库来推动学术出版开放性的回归。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是机构知识库的早期倡导者,在他们的推动下以开放获取为主导的机构知识库在全球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那天,史密斯女士还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在建设机构知识库的时候,大部分图书馆员是没有准备的。

如今,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面临新一轮挑战与机遇。智慧图书馆这一高度智能化数字化重点项目将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图书馆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呢?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数字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信息服务方面为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各地建设了无数规模不等的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但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主要问题在于它没有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应有的优势,反而迁就传统图书馆的专业要求,使得数字化馆藏变成一个个互不相干的“孤岛”,馆与馆、库与库之间缺乏联系,而且与用户之间也缺乏互动。这一点,我觉得有点像MARC系统。当时人们对它最大的批评是,它并没有发挥计算机应有的优势,而是把它硬塞进图书馆规定好的格式当中。这里,我要声明一下:我的意思不是说MARC不好,它在资源描述方面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它是一个特定的领域,是面向图书馆的,而不是面向社会的系统。在外界社会和互联网当中,人们很少知道MARC,只有图书馆界对MARC很熟悉。而且,图书馆要呈现它,必须要有专用的系统和软件。因此,人们期待以智慧图书馆为主导的数字化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及业务的创新,为“十四五”时期图书馆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

01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规范、技术、服务以及人才等各个方面,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影响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媒体、平台化和新业态三个核心问题。

1.全媒体

智慧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来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和“数据孤岛”的问题。智慧图书馆面向全媒体资源,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知识服务。

如今,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呈现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根据全球知名的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报道,全球创造、获取、拷贝及消费的数据总量年达到64.2泽字节,年这一年出现的数据量跨越式激增与全球疫情暴发有关。预计到年将超过泽字节。

信息内容的体量、多元以及复杂度的增大,使得单个图书馆可收藏并提供使用的学术与文化记录在整个信息资源中的占比变得越来越小[2]。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信息,这个全球最大的图书馆拥有1.71亿件藏品。再看看由多个国家、多个图书馆组成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全球联合目录,其总藏量为31.47亿件[3],假如每件以页电子书全文3兆字节计算,全部加起来为94.41亿兆字节,在年全球数据总量中,只占77万分之一而已。如果图书馆甘于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的话,那么这样的图书馆就像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所担忧的,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了。

1.1四位一体的知识内容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内容(或数据)建设,但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内容(或数据)都需要收藏呢?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家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huxingye.com/tshysy/14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