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数据理论及其在图书馆行业的应用

摘编自:王彦力,杨新涯,冉蔚然.零数据理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6):51-56.

王彦力,杨新涯,冉蔚然于《大学图书馆学报》年第6期发表《零数据理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该文提出“零数据”概念,分析零数据研究的性质及意义,构建最基本的零数据理论体系,并通过零数据理论指导图书馆行业相关工作及科研。使用零数据理论完善情报学分析体系,可以构建专门的零数据分析系统,服务于图书馆各项分析报告以及相关管理和运行机制。

零数据是指在数据生成过程中,所收集或积累的数据集中值为0的数据。由于零数据产生的原因多样化,除了零行为不能产生数据外,一些系统误差、设备故障等,也会导致不能正常收集或遗漏收集很多数据。可见,零数据概念的外延还应包括一些与设定标准偏差极大、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数据,其实际意义与零数据相差无几。零数据具有数据显示直接、数据类型单一、数据规模相对偏小、价值密度较高、数据稳定性高的特点。零数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零数据的基础理论研究;零数据的应用和实践研究。目前,零数据研究是一个并不普及且容易被忽略的概念,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拓展,相关研究成果也会越来越发挥出作用和价值,亦可能成为科学研究中的“睡美人现象”。

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当今,数据已成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零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其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更多实际工作的开展,尤其在查漏补缺、优化系统、精细化管理等行为中不可或缺。在以下几方面有着明显积极效果:信息系统有效性的提升;广泛应用于管理与运行绩效考评;开展用户行为分析;开展精准图书馆营销和阅读推广。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数据驱动图书馆发展已成为现实,数据的掌握与使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与未来。零数据作为一种特殊数据在业内广泛存在,常见如零借阅馆藏纸本资源、零使用馆藏设备或资源、读者个人或团体在图书馆系统中的零数据记录、论文零被引甚至零下载、专题资源零点击量等等,是图书馆需要着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huxingye.com/tshysy/12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