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自:中国新闻网
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首先要体现在图书馆的设施和环境上,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层的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尽量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图书馆人”又对未来图书馆有着怎样的愿景?
走进社区居民触手可及的图书馆
未来图书馆建设应以“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为重点,而新加坡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就非常值得借鉴。当前图书馆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基层,城市应该以社区为重点,社区、乡镇应该以村为重点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通过总馆、分馆、联盟等形式带动区域图书馆的发展,同时要建设城乡统筹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满足基层群众对文献信息的基本需求。
触角延伸 如书吧般温馨的图书馆
在图书馆界,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公共信息图书馆声名远扬。蓬皮杜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旧式图书馆,它拥有当代书籍30万卷,期刊种,幻灯片20万张,微缩胶卷个,唱片1万张及各种电影、录像、地图、磁带等。馆内设施一律开放,读者可随意翻阅开架图书;也可以通过录像机随意选看介绍各国文学艺术、科技、民俗等情况的电影、录像;音乐爱好者可以戴上耳机自由欣赏自己挑选的唱片。馆内到处都设有放大阅读机和复印机,读者可随时用以查阅微缩胶卷和复制资料。图书馆还附设有语言学习室,共有40个小房间和40种语言的有关教材、资料,人们在此可以听录音、看教材,选学各种语言。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公共信息图书馆于年建设了一家名为路易斯的图书馆,它坐落于巴黎东部的繁华区域,读者们可以在窗口看到临街的建筑物,还可以在小花园里休息,而社区的居民更是把这里当成书吧,读书、聚会、下棋、玩耍。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图书馆的家居、座椅都可以移动,它既是书吧,还可以举办各种活动。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公共信息图书馆副馆长伊曼纽尔阿奇认为,图书馆应该把工作和活动的范围扩大,在不断变化中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求,以便在传统文献借阅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社会。
有效整理加强藏书的管理开发
为了能更好地共享资源,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与常春藤联盟的八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五千万册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居民和学生的阅读量。可供借阅的书籍量大仅仅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型的图书馆,存书量再大,如果没人把存书有效地整理和开发,都是无济于事的。
近几年,哈佛非常重视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哈佛有一个强大的学科馆员队伍,这些学科馆员不单只是受到图书馆培训,他们自己有他们的专业学位。如果仅仅是念过图书馆学位,就到这么重要的研究型图书馆工作,面对那么复杂、那么多学科和文种,肯定是不称职的,所以这些馆员除了完成图书馆学之外还有他们专业的博士、硕士的专业学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对专业进行研究。
书尽其用 鼓励藏书数位化分享
图书馆人的理想就是图书用得越多越高兴,越多人利用馆藏越欢迎,图书馆人不仅仅要发展馆藏建设和服务,还要把服务和资源推广到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书是哈佛的财产,但是书的内容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些年,图书馆一直在提倡少搞“特藏”,将这些“特藏”数字化,无偿地提供给全球学者开放使用。燕京图书馆的网站上提供非常多免费的资料,而哈佛大学也有很多专业的图书馆,也做了非常多的数位化的项目,同样提供在网站上供免费使用。郑炯文认为,先数位化、再免费在网络上公开,这是“对得起祖宗、造福后代”的项目。
延伸教育服务领域
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工作。除了文献流通、馆藏报道、文献检索等,图书馆往往还要承担读者教育的社会责任。而爱尔兰都柏林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似乎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图书馆用“生命周期”的方式进行考量,把个人的需求放在中心,来衡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的生命周期中的需求,然后针对需求,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