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43966.html
文/魔斯妈妈
“我曾花了多元报读家庭教育课程。但一年多过去了,我以此为起点,阅读了近本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更凭借写作赚回了倍的学费。”这是我在一次学员交流会上的分享。那次分享之后,我被当作经典案例在学员间传开了。
写作这么容易赚钱?赚钱是真的,但却不容易。坦白讲,从入行的第一天,我就开始打退场鼓,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到今天的。
一、我凭借写作赚了倍的学费?真相是这样的
1、忙到飞起的日子
我的文章不见得篇篇质量高,但绝对篇篇用心。早期我一篇文章要写上1天,甚至更多。从选题、构思框架、码字、修改,再到上传、配图,至少需要10个小时。如果是写书评,那时间就更长了。读完一本书怎么也得3-5天。
估计是受“听书稿”创作风格的影响,那会儿我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字。同行好心跟我说,你写得太费劲了。自媒体写文章别太追求框架、逻辑,一篇字就好了。你的一篇文章可以拆成3、4篇发,阅读量反而会更好。
我当时还挺耿。心里暗想,每一篇文章都代表自己的形象,哪能糊弄。人家陈忠实写《白鹿原》用了整整6年,光收集素材就用了2年时间……
哎,我也配拿陈忠实做例子!
现在看来,我不是愚笨,就是执拗。把文章写短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我用了一年来调整。从一篇+降到+,我花了小半年时间。从一篇+降到-字,我又花了小半年时间。
可想而知,月创作量也就6、7万字的我,能忙到什么程度。只记得去年疫情,我几乎每天都在写。直到年底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疼得睡不着觉,医院。医院的病床上,我竟然还在写。想想也真是把自己感动了。不管是当年为公家卖命,还是后来创业为自己卖命,我好像都没这么拼过。我为了啥?
2、要么受虐,要么自虐
写作有很多变现渠道,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收入?这意味着有更多人虐我。
比如写听书稿,有严格的品控要求。从结构到内容,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干货十足。别人看到的是,哇,你看一本书写个几千字就能赚块!他没看到的是,背后一审、二审磨稿的痛苦。
我以为已经是深思熟虑,文章逻辑自洽了。到了编辑那里还是一堆的整改意见。每一条,都在考验我的情商和智商。
对此,我不该有任何的意见,因为我已实属幸运。千字元的价码,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多人想有都没有的机会,很多稿子到了编辑那就被否了,我还能有专门的编辑帮忙审稿,助我成长,关键还有钱赚,知足吧我!
再后来,我做小课、专栏、帮别人写书更是这样。总之一个逻辑:收益越高的项目,被虐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自媒体写作和这些约稿有些不同,创作相对自由一些,想写什么写什么,平台编辑基本不管。顶多就是写得好,给多一些获奖机会。
但市场是有效的。什么文章读者有共鸣?什么文章市场不买单?我该给自己立一个什么样的风格?优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每写一篇文章,都需要反思。
我相信,但凡吃这口饭的,有点段位的,都得有这样的心态。每天盲目地发文章,只会被市场虐得更惨。
当然,虐我的不光是外人,还有自己。
一个中年职场妈妈,想有点梦想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一堆琐事,家外还有事业要追求。
今年,公司的事情占去我至少一半的时间。我一半的时间在深圳,化身职场达人,一半的时间在长沙,变成家庭煮妇。两个娃,一个面临小一,一个面临小升初。手上还有一套民宿在装修,各种琐碎的细节。
我把父母都调动起来支援,但时常还会有各种顾不上。比如,老人家选家具电器,总喜欢多看看。而我要么在网上哐哐下单,要么陪着去一次卖场就要有结果,为此闹过几次不愉快。老人家不能理解我在忙什么,只觉得我做决定太草率。仔细想想,好些时候因为内心急躁,我确实沟通上缺乏耐心。
对两个孩子,我也常常心怀愧疚,觉得自己背离了初衷。最初写育儿文,我是希望能更好地养育孩子。结果常常因自己太忙,顾不上孩子。别家的父母每天晚饭后都能陪孩子散散步,睡觉前读读书,我却时常掐着指头算,晚上还能腾出多少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为此,常常在亲子陪伴上打折扣,常常熬夜。
我还经常被邻居虐。邻居近50岁的年纪,每天在楼下绿道上跑步,健身房里撸铁,身材跟30多岁一样。时不时地还晒晒坐在家中阳台上看风景,喝下午茶的照片。而我只有羡慕的份。
顾不上孩子,搞坏了身体,即便这样,我竟然还不放弃写作?难道是真爱?
二、我为什么放不下写作?
我曾痛批“自媒体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行业”。风口天天变,短视频、直播当道,图文立马就不吃香了。看起来,我好像很不情愿写作,总在为“不写”找理由。但实际上,我内心从来没想过要真正放下写作。
1、我用写作慰藉自己
关于写作,我以为我是看钱的,当我有办法赚更多钱的时候,我便以为会放弃;我以为我是为孩子的,当孩子需要我投入更多的精力时,我便以为会放弃。
但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没让我放弃写作。之所以没放弃,我想应该是写作一定程度上慰藉了我的心。
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记录思考、学习、成长的过程。当我对一些问题产生困惑时,我写着写着就明白了。当我读到一本书、一段话,深受启发时,我会特别想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如果还能分享给更多的人,得到观点和情感上的回应,那于我而言,又是一种别样的收获。
我的确有时会因写作产生纠结、焦虑的情绪。当我有一点小小的江湖地位时,我也曾害怕自己掉下来。比如,我单篇阅读量过百万时,我写的时候会很有压力。再比如,我签约了好几个平台,也会担心有一天不能签约了怎么办。
但,不得不承认,每一次码字的过程,我都有心流体验。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注力和成就感。
2、写作全方位提升工作和育儿能力
刘媛媛在一期采访中说,她从年开始每天坚持写文章,一直坚持到现在。她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被梳理,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当她入驻某带货平台时,内容输出便成为她的金字招牌、绝对优势。这也触发她在过去的一年中,光靠图书卖货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写作,的确是一件能够帮助我们厚积薄发的事情。
这两年因为写育儿文,我读了不少教育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的书。触类旁通,我发现,育儿中的很多道理、方法对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团队管理、工作效率同样有帮助。
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真正能够将观点和方法固化成自己认知和能力的一部分,要靠输出。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输出过程。
一遍又一遍地通过文字梳理我的想法,我发现受益更多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与人打交道时,我会更懂得倾听、提问这些沟通的技巧;带团队时,我会更多地站在员工现有的能力上去寻找突破口,而不是盲目地给要求;当我做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小课之后,我的拖延症得到了显著改善,“上瘾模型”让我更懂得如何提高客户粘性,还有“微习惯”、“番茄工作法”、“一次只做一件事”,这些让我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治愈了自己。
三、换一种心态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写作,取舍之间,我纠结了很久。认真地梳理完写作的得与失,我反倒有些释然了。
写作,又一次疗愈了我。
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很多难以逾越的瓶颈。比如,工作、家庭、爱好,哪一样我也不想落下,都想尽力做好,所以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找很多事,结果又不得不给自己做减法;比如,相比较赚钱,我更追求阅历上的丰富,自我价值的实现;再比如,我看起来开朗、自信,但内心并不总是这样。不少人请我去讲课,做知识创业,但我始终觉得自己能量不够。
我可能永远也进不了主流创作人的梯队,更加成不了百万粉丝的那种大V、公知。
但我可以把写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我更冷静地梳理自己的心得和想法;我也可以把写作看作是一种交友方式。分享我的观点,看到更多人的观点,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关于写作,我决定做个转型。我将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做小课、专栏、听书稿、书评,这些更要求深度和质量的创作上。
自媒体平台保持不断更就好。每周发一篇文章,和大家聊聊我最近的育儿心得和成长收获,力求有干货、有思考,与你有关,对你有用。
未来,我想好好善待自己的身体,每天多做运动。我也想安静地坐在阳台上,捧着一本并不功利的文学书,一边喝茶,一边享受午后的阳光。那个时候,也许我会告诉你,积极向上的生活还有另一种解读方式。
换一种生活方式,更关爱自己,做一个非主流创作人。立个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