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变局:形塑中国三千年》
作者:龚鹏程主编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月
《历史大变局:形塑中国三千年》是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主编的一部特殊的中国历史读本,全书收录历代经典文章篇,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以原点的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书中收录的篇文章,起于尧舜,终于孙中山先生过世,可分为改变了历史的文章和标记了历史改变的文章。
改变历史的文章是说中国的历史因这些文章而改变了命运,或者可以说这些文章形塑了中国历史,如若无李斯的《谏逐客书》,秦国可能就把包括李斯在内的各国游士全部赶回老家去了,那么后来秦也就未必能统一天下;又如如果没有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引发了倒袁风潮,袁世凯称帝的事情到底如何了局,也没有人可以预料。所以这类文章具体牵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标记了历史改变的文章则是历史变动的直接证词,如政事方面的汉文帝的《除肉刑诏》,学术方面的《论迎佛骨表》等,或代表了一种新观念新时代的出现,或宣告了变局的形成。当然,有些文章其实是兼具两种功能的,并不能很截然地分为是哪种类型,但是两者结合起来,无疑直接说明了中国历史。而原始文献的说明作用无疑又是最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该书要以原始文献作为说理论事的基础。
全书依照简介、原点、译文、背景说明、影响五大块解析相关文章,条分缕析,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讲解三千年中国史,让读史也可以变得不沉重。
这套书仿效《尚书》,直接选录中国历史进程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记录,和最能体现历史变迁的文章,让历史“自己呈现”出来。因此,只发挥思想哲理,不涉及历史变动的文章,不选;影响深远,但难以句摘篇选的文章,不选;同一事,其变动有多篇文章记载的,择最优选;假如改变历史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书,那就以序代书,以见一斑。故书中所有文章都足具代表性,它们就是中国历史甬道里,一座座里程碑、一盏盏标示其曲折面貌的灯簇。把这些文章串联起来,完全可以看到一部面貌清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并非以单一视角选文,而是兼顾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科技等多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不仅历史不断处于转折点上,而且人类也永远在对其生存情境做价值的判断、意义的创造、技术的更新和生命转折点式的抉择”。政事方面的如曹操的《求贤令》,文化方面的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学术思想方面的如韩愈的《师说》,科技方面的如沈括的《毕昇发明活字板》,等等,全方位展现了三千年历史之变的复杂和多样。
这套书充分考虑到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收录的每篇文章不仅有简洁精要的注释,通俗晓畅的译文,提纲挈领地诠释要义、写作背景以及造成的影响,还为疑难字词加注拼音,并配置了一定数量的插图,且精心制作了《中国历史大事及相关文献一览表》《文章分类索引》和《作者索引》,为阅读提供辅助。
先睹为快——
《天工开物》序
宋应星,字长庚,明江西奉新人,约卒于清世祖顺治年间。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这部书记载了许多古代的农、工技术,是研究我国科学史的重要典籍。此外,他还有不少著作,可惜大都失传了。直到近年,才又发现《野议》《思怜》等作品,这些都是思想性的著作,可以看出他的忧国情操和批评精神。
背景
古代中国虽有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但因传统观念的轻忽,将所有的器物制作视为淫巧末技,以致科学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至于有关科技的著作,也因工匠地位的卑下和被士人视为风雅余事的缘故,而不受到尊重,所以流传得并不广泛,散失亡逸的情形相当严重。这便给世人造成“中国没有科学”的错误印象。
明代末年,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那就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他出身于一个科第很盛的家族,自曾祖父宋景起,代代都有人中举,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宋应升同中举人。然而宋应星对于当时深受八股取士影响的学术风气十分不满,因此花费心力撰作《天工开物》一书,希望借此矫正世俗重文轻工的态度。
《天工开物》刊行于崇祯十年。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综合传统科技的伟大著作。此书的书名来历,作者没有加以说明,徐益寿认为出自《书经》的“天工人其代之”和《易经》的“开物成务”二语。丁文江则以为书名乃取义于“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一就经典考名,一自书名究义,二说其实相通而不悖。此书分上、中、下三卷,一共十八篇,包括各种农、工生产的技术,是作者经过十几年的实地搜罗和观察,以自己见解作成有系统的记载。各篇附有图片,共一千一百一十一种,可补文字说明之不足。
影响
《天工开物》于明末刊行两次后,除《古今图书集成》和《授时通考》引载部分外,在中国本土便不见流传了。像这么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竟然受到如此的冷落,足见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是如何困难了。不过此书幸运地传入日本,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天工开物》在日本曾经两次正式刊行,并有许多抄本流传,又有不少学者引用于科技著作内,其受重视的程度,根本不是国人所可企及的。到了民国初年,在丁文江、章鸿钊、罗振玉的努力寻访下,失传了二百多年的《天工开物》,才自日本传回中国,重与国人见面。该书对于近年的科技史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原文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之范鲜经,而侈谈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繇先生而授梓;兹有复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
译文
上天覆盖之下,大地承载之上,物的种类称得上有万种之多,而万事万物随机变化,成为各种形态或道理,而一点也没有遗漏,难道是人力造成的吗?事物既然有上万种那么多,必须等到别人的口头讲述和自己亲眼见到,然后才了解,那能知道多少呢?万事万物之中,对人生没有好处和有好处的,各占一半;世上有聪明博通事物的人,必为众人推崇。但是连交梨、火枣都没有看过,就想揣度楚王得萍实的吉凶;连釜鬵的模样都没有见过,就想大谈莒鼎的真假。画图的人喜欢画未曾见过的鬼魅,而讨厌画实有其物的犬马,那么就算是郑国的子产、晋朝的张华,又有什么值得称美的呢?
幸运地生在圣明强盛的时代,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横游河北一带。在这万里的区域内,有什么事物不能耳闻目见呢?如果士人生在东晋初期或南宋末叶,他们会把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而帝王的子孙,在深宫中长大,御厨里正飘着米饭的香味,却想观看种田的农具;宫女正在剪裁华美的衣服,却想象着机杼织布的情形。在这个时候,打开图案一看,不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吗?
近年来写了一部书,名叫《天工开物》。可惜家中太穷困了,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却缺乏钱财;想要召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假,却没有招待的馆舍。只能照着藏在心中的孤陋寡闻写出来,难道很妥当吗?
我的好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可以感动上天,心智可以探知事理,凡是古往今来的简短嘉言,有一点可取的,一定诚心诚意地照着去做。去年,我所写的《画音归正》,就由先生印刷,现在又有吩咐,要接着印刷这一部书,这种情谊或许是前世因缘所带来的吧!
书分成前后两卷,是以五谷为贵而以金玉为贱的意思,《观象》《乐律》两卷,其中的道理过于精深,自量不是我能胜任的事,所以在将要印刷时,把它删去。追求功名的文士,可以将此书丢弃在桌子上,因为这书和进取功名一点关系也没有。
明思宗崇祯十年四月,奉新宋应星写于家食之问堂。
(蒋秋华/编写整理)
《犬科动物讲历史》
作者:法洛朗·泰斯托著张璐译
出版时间:年12月
出版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数万年的时间里,桀骜不驯的灰狼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家犬,变成人类最亲密的宠物和伙伴的?洛朗·泰斯托带领我们穿越古今、遍览全球,探寻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
于是,各色狗儿纷纷登台亮相,讲述自己与人类的前世今生:墨西哥无毛犬,阿兹特克人的盛宴佳肴;澳洲野犬,亦狼亦狗的“逃生之王”;秋田犬,忠贞不渝的微笑天使;看门犬,殖民主义者征服美洲印第安人的帮手;巴吉度猎犬,在厨房埋头转动烤肉叉的苦力;比熊犬,人工培育的世家萌宠;比格犬,从不失手的优秀猎手;歌唱犬,传说中的稀有犬种……
早在远古时期,狗便和人类订立契约:相携相守,并肩作战。它们追随人类,从原始洪荒一路摸爬滚打着进入现代文明。它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武可赴战场,文可入朝堂,从来都是人类忠贞不贰、不可或缺的同伴和战友。
犬科动物进化史,映射出人类发展史,映射出人类的欲望和执念,让我们思索人类的未来。
先睹为快——
狐狸变小狗的秘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生物学家德米特里·康斯坦蒂诺奇·别利亚耶夫萌生了从零开始驯养动物的念头。他选择狐狸作为实验对象,因为狐狸和狼有共同的祖先。他的假设是,既然狼身上有允许它们演变成狗的基因,那么狐狸先生身上应该也有。德米特里是生物学家,也是狐狸和水貂选种专家,他选育的狐狸和水貂,皮毛一个比一个柔顺、珍贵。当时苏联将遗传学视作资产阶级的科学,予以反对,他的研究本来是可能给他带来不幸的,于是他不得不耍了个花招,声称其研究试图通过杂交来改善狐狸的繁殖力,但实际上他从事的是一项闻所未闻的实验:以天然野生物种为基础,培育出完美的“家犬”。他招募了一位女助手,柳德米拉·特鲁特,后者同意和家人一起在新西伯利亚定居。在这座西伯利亚科学城中,她一头扎进了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狐狸的养殖工作中。她有一个明确的念头:找到第一代温顺的狐狸,即狐狸中的亚当和夏娃,建立起一支可以家养的血统传承。
据柳德米拉回忆,此事并不容易。她接了德米特里的班,一接就是一辈子。这些狐狸被单独关在一个个黑暗又狭小的笼子里,能见到的人,只有每天来给它们喂食的饲养员。大部分狐狸因此变得充满攻击性,只要有人靠近,它们就往笼子的铁条上撞,下颌咯咯作响。还有一小部分则喜欢躲着人,一见人就颤抖着躲到笼子最里面去。柳德米拉把这些攻击性强的狐狸叫做“喷火龙”,当她戴着5米厚的防护皮手套将手伸过铁栏去试探它们的反应时,只有百分之十的狐狸能安静地面对她。
这百分之十的狐狸,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对人类的信赖,也让它们逃过被大卸八块的厄运。实验是在一个巨大的毛狐养殖场里进行的。柳德米拉说服场主,请他置办了一些舒适的木笼子,让狐狸们离开混凝土隔间,在木笼子里养育后代,并与人类亲近。从年开始,狐狸们就以一年一胎的频率相互之间进行交配,以便能产下愈发驯服的狐狸崽。这些狐狸都经过了特别筛选,长到成年时还保持着幼崽的特征。这印证了德米特里的观点:让犬科动物长不大,或许是将其驯服的关键。
最终驯服这些狐狸,不过花了德米特里和柳德米拉“短短”14年的时间。这14年,是整个进化过程中的弹指一瞬,相较于人们所想的,将一头50公斤的灰狼变成3斤的吉娃娃所需要的时间,仿若一纳秒。然而,与最初驯养狗的那些人不同,德米特里明确知道此事可行,这就让他能极大地加快进程。那结果如何呢?
普欣卡,俄语中即“迷你毛球”之意,生于年。它被认为是第一只完全家养的狐狸,拥有一双夺魂摄魄的乌黑美目,黑色皮毛如波浪般起伏,全身泛着银色光泽,一道白色条纹在整个左下巴延展开来。普欣卡是一只母狐,它就像柳德米拉的宠物狗一样,陪在她身边,会做很多在那会儿只有狗才能做的事:它因此成了第一只朝着入侵者狂吠的母狐狸。同时,它也是一只可以秀给人看的毛绒玩具,无论是用狗绳牵着,还是在主人怀里抱着,它都心甘情愿,像个模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