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的作者徐中远,年至年在毛主席身边从事图书服务管理工作,毛主席一生藏身大约10万册,有的书籍不止读过一遍,读的最多的《共产党宣言》,就有上百遍。
鲁迅先生喜欢写日记,在年到年的24年里,在日记里记录购买的书就有多本。这些书里面的好书,很大可能读过不止一遍,没有买的书,可能也读了不少。
某一个集团老板说,如果人与人之间要拉开差距,用读书来做衡量的话,如果是需要读本,才能有差距,那就看谁先读到本。
很多人说读书没用,就单单在读书这一项,他还没有达到普通的水平,更不要提其它的方面了。
我们看看《道德经》老子的阅读量有多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人生启示?
一、李耳(老子)10岁前,只学武不学文
我们内容,讲述了90多岁的老子(李耳),不断地失去亲人,悟出了生死之谜。
从小就孤苦伶仃的李耳,经历了很多磨难,让他从小就萌生了励志成才的决心。这也和老子(李耳)的师傅,还有读过的书籍关系很大。
老子(李耳)在小的时候,李耳(老子)的爷爷李太公,看到了李耳(老子)的父母被楚军所杀,李太公想把毕生疆场的经验传授给李耳,早日为李家报仇,所以不学文,只学武。
老子在十岁之前,一直跟着李太公看兵书学习兵法。李太公家教很严,只有在空闲的时间,李耳才能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耍。
二、李耳(老子)拜师后,弃武从文
有一次,李耳和童心、马童在河边玩,三个人拿着树枝在河边画圈圈,看谁画的圆。
第一位师父商容
商家坡的商容路过,问三位少年,你们画的圈圈有头有尾吗?
李耳的回答是,有头也有尾,没头也没尾。
商容听后连连点头,说得好啊。
这个回答,会不会让你感觉是和稀泥的感觉?这个画圈圈,老子也是年过半百后才真正有所感悟。
在李耳失去家人后,感悟到生死,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的画圈圈。生命经过无数的过程,一直到达终点,生是起点,死是终点,是一个反复发生的过程。这是就像画的圈圈,有头也又有尾,没头也没尾。
商容通过画圈圈发现了李耳天资聪慧,预测将来必成大器,想要邀请李耳来学堂读书。被李太公以李耳要为父母报仇,所以只学武,不学文的理由拒绝。
商容如何说服李太公,让李耳进入学堂读书呢?
商容说,把父母的仇恨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是在害孩子。商容反问李太公,哪个老人希望自己的子孙生活在仇恨当中?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商容继续说,什么是复仇?复兴才是最好的复仇!斗气不如争气,光练纸上谈兵,打打杀杀的本领,不了解日月星辰,天下万物,心理装不下天下,怎么谈复兴?
李太公听后,非常赞同。李太公把心理的顾虑说出来,为什么偏偏看上李耳?
商容说:我也曾经在仇恨中,浪费了大半辈子。自己留意李耳很久了,李耳天资聪明,是将来必成大器的人,自己愿意把毕生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李耳,也算是没白活明白。
李太公看到商容如此用心地观察李耳,愿意传授毕生所学。李太公决定让李耳去商容的学堂读书,其它时间继续教李耳学武,成为一个全才。
当李耳问商容先生,为什么陈国的百姓很忧愁?很贫穷?自然又是从哪里来?商容直言不讳地说:书本上没有写,为师也不知道。
当商容已经没有知识教李耳时,介绍了商容的老师——本元。在临别的时候,商容赠送了李耳几句话。
为师的牙齿都掉光了,而舌头依然在,问李耳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牙齿是坚硬的,而舌头是柔软的。记住,坚硬的易碎,柔软的易留。为人行事要柔和,不要太刚强,不要过于锋芒,那是不会长久的。记住,遇事冷静,得道多助。
李耳通过和商容先生的学习,通晓了一些知识,在幼小的心理产生了,要探寻天地与治世之本的愿望。这为他以后创立的道德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师傅本元
李耳离开师傅商容后,疑问慢慢增多,却找不到答案。给爷爷李太公说,想去隐山找本元爷爷学习在商容先生那里没有学到的知识。
李太公满足了孙子李耳的请求,并嘱咐到了,要和本元爷爷虚心地学,一定要学到真本事,将来为咱们乡里多做善事。
为了寻求天地万物之根本,少年李耳只身来到隐山,向本元先生求学问道,在这里他听到了商容先生从未讲过的学说,同时通过学习感悟,并萌生了至深至奥至简至易的大道学说,这是他创立道德思想的转折点。从此,李耳走上了漫长的悟道传道之路。
李耳问本元先生,如果人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话,那么人类是不是就会和谐安定了?
本元先生说,是的,如果世上的人,都能顺应天地之规律,遵循自然之道,社会自然就安定了。好好体悟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
李耳终于解开了之前的内心疑惑,在本元这里潜心学习。学成后,本元先生问李耳,通过学习,你都感悟到了什么?
李耳说,世间万物都应守其根本,不应被后天之欲所迷,如果迷失了本性,就容易产生各种欲望,进而生出各种争端,所以人就应该清心无欲,方能不迷失根本。
本元先生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你要明白天道运行皆出于自然,人行于世要去欲还本,回归自性,顺应自然,清心寡欲。
第三位师傅紫真
李耳婚后生一子后,李耳陪伴家人左右,突然有一天得到一个好消息。听说在鲁国的太乙山上,有一位学识很高的先生,决定去太乙山向他求学。
李耳给家人说,现在天下大乱,诸侯争霸,民不聊生,此去我一定寻求一条治世之路。希望家人能支持外国学习,李耳得到了爷爷李太公和妻子婷阳的支持。
李耳见到紫真先生后,说:如今天下纷争四起,我是向您求教治世之道的。
紫真先生也很高兴,愿意教李耳。紫真先生和李耳的大师兄师旷关系很好,师旷是本元的大弟子,所以对李耳早有所闻。
有一天,紫真外出,留给李耳书籍和六句话:
第一,治心,清净无欲;
第二,治身,皈原真柔;
第三,治世,自然无为;
第四,治家,合和恒一;
第五,治神,抱一还元;
第六,治万物,得以而生;
本元先生还说,这六句话,包罗万象,天地之间一切的本源都在其中。你要探求的治世真理也在其内,只要把这六句话体悟透彻,你就可以应对时间万变,还可以去救度众人,你就不枉来人世一遭。
李耳学成回家,在临别的时候,紫真先生送了几句话给李耳。
天地运行,万物化生。世间之理,只有一个字“一”。
若失去这个一,本性就全失了。
天若失一,清明世界,变为污浊,万物不育,自然皆无。
地若失一,山崩地裂,江河泛滥。万物不载,无以安宁。
人若失一,神形相离,只剩躯壳,浑浑噩噩,生不如死。
君王失一,万民欲生,人人相残,国国相争,天下大乱。
万物失一,万物不生,万物不长,阴阳不通,自将灭绝。
李耳听后说,以李耳所悟,无论是治世、治身、治家,都应恪守根本,这个一字,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道。
第四位师父守藏室
李耳被周天子封为守藏之史,在守藏室内,有天下九州万国三千年的珍藏,这里不仅珍藏着天、地、人三藏,还有贡藏,礼、乐、诗、易等藏。这些大量的典籍,人的一生都读不完。
李耳在这里一呆就是三十多年,通过阅读典籍来填补自己的大道学说。
三、李耳(老子)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字?
在周朝为官,李耳遇到了本元师父大徒弟师旷的徒弟苌弘,告诉了李耳守藏室有一个千古之谜。
苌弘大夫说,在守藏室内有一个千古之谜,自成周开国几百年来,只有三人阅读完全藏,知道这个千古之谜。
其中一人是创立了史籀文的史籀,史籀以智慧神明第一而名标青史,阅完全藏花了六十一年,最终呕血而死。
其中一人是创立天文算经的史髀,史髀以博学精深第一而后人所仰,阅读完全藏用了五十六年,阅完后耳聋暗哑。
其中一人是创立了阴阳相生十吕律的史柱,阅完全藏只用了三十六年,阅完后,出馆时竟大笑三声,大哭三声,神志失常,居然把所有的经典忘得一干二净。
这三个人,一个死,一个残了,一个疯了。但此三人,对这藏馆,所有的珍藏情况谁也没有说过。据说,这里藏着一个千古之谜。
李耳:想不到阅卷典藏,竟如此不易。
李耳用了三十年,阅遍了全藏所有书简,却仍未解开千古之谜。不过,这府藏书简残缺不全,有前无后,有后无前,李耳感到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府藏。
在王城毁,九鼎灭,藏宝空的时候,苌弘大夫来到守藏室找李耳,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苌弘大夫说,这藏馆的千古之谜,还要从齐云山说起。
四十年前,师旷先生云游天下,师徒分离之时,本元师爷告诉了师旷与我,成周几百年来的千古之谜,成周立国之时,接收了殷商的全部府库典藏,共分两部收藏,大部分藏在镐京,称为镐京藏,小部分藏在洛邑,称为洛邑藏。
现镐京藏,藏于齐云山,四十年后将由你的师叔来齐云山开洞取藏,将这山洞内的典籍,全部运回洛邑藏室。但一定要记住,一定要等王城坏,悬棺落,藏室空时,才能将这个千古之谜说出,否则将会引来杀身之祸。
成周历代君王,都恪守着这个秘密,不得外传,自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因为我怕死,所以今天才告诉师叔(李耳)的。
李耳把镐京藏运回洛邑后,就辞官归隐了,在鲁国狄泉时,狄泉大夫文子遇到李耳,拜师李耳并问,师傅在朝中为官几十年,有何感受?
李耳说,我为官几十年,经历了几十年的天下大乱,尤其是朝中内乱,朝中为官者无论王子还是大臣,都为欲望所迷,争来斗去,少有为天下百姓着想,他们都不明白为官之天职。为官之天职,官为荣禄,天职乃民,民为官为本,无民何来官。
李耳回到苦邑曲仁里后,开始著书,写了二十多年的大道学说,却被强盗抢劫后的一把火给烧没了。
老子(李耳)为此放弃写书的想法,准备驾牛西去,用言传身教来传播大道学说。在出函谷关时,函谷关守将尹喜请老子讲学,多次请求后,老子写下字的《道德经》。
道德经(阅读无障碍本)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14购买老子跟着爷爷学武,跟师傅商容启蒙,跟师傅本元悟道,跟师傅紫真治世,在守藏室阅完全藏,又不断的传道解惑众人,写书几十多年。
李耳几乎做了读书人所有的事情,你觉得“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根本是读书的数量吗?
参考资料:电视剧《老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