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揭榜时刻》
|文|艺|热|搜|榜
从本周起,《文艺热搜榜》除了推荐各类文化艺术演出及活动之外,还将为大家带来书籍和唱片的推荐。
春节期间与其出门“噶闹忙”不如在家看书听音乐愿你拥有一个充实的小长假。
《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著裘晔、邵京英译
作为当代最知名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创作的经典音乐剧唱段《回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早已风靡全世界,突破了舞台表演的范畴,成为流行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
韦伯的音乐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更在商业上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功。比如《猫》在伦敦西区连续演出21年,在纽约百老汇连续演出18年,而《剧院魅影》在年于伦敦庆祝了30周年生日,也打破了《猫》的纪录,成为在百老汇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这部戏已在全世界座剧院上演过,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演出。
年3月,韦伯推出了自己的英文版自传《Unmasked》,中文版将于今年3月面世。该书讲述了韦伯的成长历程与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时间跨度从童年时代直至年《剧院魅影》首演之夜。自传中,最重磅的内容当然是韦伯在音乐剧行业里的传奇经历,读者将看到他是如何开启并打拼自己的事业,如何造就了一部又一部堪称奇迹的戏剧作品,又是如何影响着英国音乐剧行业的发展。
“推荐官”推荐理由:
全书多页,共计46万字,50张照片,这位自诩为完美主义者的音乐大师,将摘下面具,跨越伦敦西区到纽约百老汇,展露他自己乃至舞台背后的神秘世界。
《我该几时鼓掌》
丹尼尔·霍普著汤菲黎译汤亚汀校
这是一本关于古典音乐会简短但精准、有趣的介绍(《汉堡晚报》)。我们最常听到的对古典音乐会的疑问:这是有钱人的音乐?听CD不就行了吗?要穿礼服听贝多芬?我们必须是专业人士吗?到底该什么时候鼓掌?本书不是音乐辞典,更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音乐会行为守则,而是一本指南手册。推荐给对古典音乐有兴趣,但又不知该从何开始的朋友们。
作者是一名音乐家,经常出入各大音乐厅,可谓对个中环节了如指掌。在本书中他为各位读者担任向导,就像一个艺术的“领航员”,指明方向,讲述音乐,介绍演奏家,聊聊台前和幕后的故事。
作者丹尼尔·霍普(DanielHope,-)是英国小提琴演奏家,他在幼年时就得到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关爱和指点,之后又得到名师布朗的纯正的俄罗斯学派系统的教育。年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后,与众多乐团合作演出。他曾多次获得格莱美奖,年成为美艺三重奏最年轻的成员,年获英国古典音乐大奖最年轻艺人奖,专辑《四季》获德国古典回声大奖。演艺事业之外,他还致力于古典音乐推广工作,已出版4本著作。
“推荐官”推荐理由:
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音乐厅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未知世界。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
阿里·马奥尔著
音乐中充满了数学元素,例如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包含着一种数学逻辑,伟大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也曾经说过:“音乐这种形式和数学较为接近——也许不是和数学本身相关,但肯定与数学思维和关系式有关。”在此基础上,发明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则更进一步,完全依照数学原理进行创作。
对此,作者阿里·马奥尔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音乐对数学造成的影响,不亚于数学对音乐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音乐和数学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妙趣横生的人物逸事与缜密严谨的乐理、数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进入音乐和数学这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纵览音乐和数学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推荐官”推荐理由:
这本书曾入选“最有意思的专业书”排行榜。不管你是否精通乐理,这本书都将带你重新认知数学和音乐的关系,既有故事又有严密论证,是一部‘打通任督二脉’的有趣之作。
《爵士乐史》
泰德·乔亚著李剑敏译
爵士乐,可谓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由非洲奴隶在“刚果广场”的舞蹈播种,历经新奥尔良的培育,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摇摆乐、比波普、冷爵士、自由爵士…
作者泰德·乔亚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他不仅是音乐史学家、爵士乐资深评论家,更是爵士钢琴演奏家。在他笔下,爵士乐历史上各个时期、风格,都被清晰地梳理了一遍,那些爵士领袖和巨匠,仿佛都活了,浮现出立体的形象,这段恢弘的历史也立了起来,在我们眼前铺开一幅纷繁壮丽的景观。
据统计,这本《爵士乐史》是25年来最畅销的爵士乐史书籍,也曾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书评写道:《爵士乐史》是一部出自著名爵士乐演奏者、研究者的作品,但它完全面向大众读者…兼具可读性和专业性——无论是想找一本可轻松上手的爵士乐通史来读,还是期待从中领教爵士乐真正的魅力,这本书都不会让人空手而归。
“推荐官”推荐理由:
特德·乔亚是行家,写了几十年的爵士乐评。他在这本著作中,除了梳理爵士乐发展的脉络,对各个重要流派和突出的人物,也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和评述。作者评语中肯又决断,雄厚的知识使他下笔极富魅力,始终妙语连珠,经常一语中的,让这部虽厚达七百页的音乐大部头,读之却从头至尾都使人感到兴奋。
《,莫扎特的最后一年》
H.C.罗宾斯·兰登著石晰颋译
莫扎特,音乐史上前所未见的“天才”人物,于35岁英年早逝,年的最后一个月,成了音乐史上“最大的悲剧”。这一年中,莫扎特在从维也纳到布拉格的18天里,完成了一部歌剧;他还在向皇宫和教堂申请可能的职位;他写下了传世的经典之作《魔笛》;而他的绝笔之作《安魂曲》和黑衣人的故事,至今还有人不明真相。
本书收录大量一手资料:书信、日记、手稿、新闻报道、演出节目单、海报、账单…以事实破解种种传闻与流言,重建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厘清莫扎特与共济会的关系、与萨列里的仇怨,揭开莫扎特之死的历史迷雾。
作者H.C.罗宾斯·兰登(HowardChandlerRobbinsLandon,-)是美国音乐学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媒体人、海顿与莫扎特研究专家,他出版了五本有关莫扎特的书籍,分别是《莫扎特指南》《莫扎特与共济会》《莫扎特:黄金年代(-)》《莫扎特与维也纳》和《,莫扎特的最后一年》。
“推荐官”推荐理由:
一个推理故事、一部音乐文化史、对历史文献的一次冷静而充满尊重的梳理……更是一部爱的杰作。值得一提的是,护封右上角是莫扎特在《安魂曲》手稿中的签名。内封选用了莫扎特遗作《安魂曲》中的“痛哭之日”,这八个小节是莫扎特最后写下的音符。
《音乐的伤痛》
奥德·霍瑟-莫蒂尔著,高朋译
一位钢琴家每秒钟能弹出20到30个音,这意味着到个不同的肌肉动作,在我们这个时代,65%的演奏家在职业生涯的某个时刻,都会产生突然的“局部性肌张力障碍”,这种疾病带给职业音乐家的伤害如何恢复?他们能否重返舞台?
作者奥德·霍瑟-莫蒂尔(AudeHauser-Mottier)是音乐专业出身的理疗师,书中讲述了7个基于临床案例的小故事,在用医学手段治疗身体病痛的同时,她作为精神分析师的身份带给我们难得一见的视角,那些被层层掩盖的记忆,何尝不是我们感同身受的裂痕。
作为一位支持荣格学说的精神分析医师,奥德·霍瑟-莫蒂尔还拥有艺术医学和哲学美学学位。她专门从事于解决艺术家在快速的演奏动作中,造成的不受控制的“局部性肌张力障碍”。奥德·霍瑟-莫蒂尔在日内瓦实践她的物理疗法,她不仅仅帮助舞台上的艺术家,也接待其他非音乐家患者。
“推荐官”推荐理由:
揭开艺术家在聚光灯之外的伤痛,聆听他们如何在变幻的梦境中与过往和解。
《电影时代——保利娜凯尔评论集》
保利娜·凯尔著兰梅译
保利娜·凯尔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她为《纽约客》撰写影评长达二十多年,以其机智、尖锐、自成一体的风格,留下了无数精彩文章,更成为唯一一位以影评写作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家。
《电影时代》原书为《纽约书评》作者兼凯尔的多年好友桑福德·施瓦茨(SanfordSchwartz)所编,中文版在此基础上由知名书评人刘铮选篇集结,收录了凯尔最为风趣、畅快、见解独到的篇目,让我们得以与她展开一段充满启示与娱乐意义的对话。她的观影评论从不止步于经典,也着眼于商业片的点评与鉴赏。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