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米松乳膏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38790.html
撰文
纪超(山东省图书馆)
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读者开始走进图书馆享受文化大餐,来图书馆借还书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大量的馆藏图书被读者人为破坏,或“开天窗”,或“油浸水侵”,或野蛮撕页,或信手涂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据媒体报道,重庆市大足区图书馆每年新添书籍超过册,但每年有余册书籍遭损坏,其中严重损坏的就有近册。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的毁书现象可以用公共地悲剧来解释。公共地悲剧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Hardin)提出的理论模型,它认为有限的公共资源会因为无节制的自由使用和过度开发而最终走向枯竭。根据“图书馆五定律”以及我国文化事业的法律法规,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应该供社会大众平等、免费获取,这就使得藏书有了类似于“公共地”的属性。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馆藏图书理应被合理、适度地利用。而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表明,人们所从事的每项活动都是利己的,且总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部分读者为了免交办证押金,或是为了规避换书期限的限制,就把自己需要的部分内容从书中剪下、撕下,还有一部分读者仅仅是阅读时为了图自己方便,就在书上信手圈点、涂抹,造成了大量图书无法继续外借只能下架。这种行为不但有违诚信精神,也侵害了全体读者的共同利益,最终也必将损害其自身利益。如果对这种行为不管不顾任其发展,则很有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到破坏图书的行列,势必将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图书馆应该审时度势,拿出具体的方案来消除“图书馆公共地悲剧”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软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提升读者爱书护书的良好意识。科斯定理告诉我们:谁避免意外所付出的成本最低就应该由谁负责。如果由图书馆来时时刻刻监控每一本图书和每一个读者,则必将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必将影响图书馆其他重要职能的发挥。而如果将文明阅读、合理利用馆藏等意识深深根植到每一名读者心中,由读者进行有意识的自我管理,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事实上,国内图书馆也推出了一些读者教育活动,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借阅中心曾经举办过污损图书展览,取得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硬管理”,从制度上约束人的逐利性。图书馆应该完善制度设计,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保护公共权益写进制度中,约束读者合理有序地利用馆藏资源,以此来保障全体读者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只有让毁书者吃苦头,爱书者得甜头,才能从根本上斩断“图书馆公共地悲剧”的根源,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
《圕人故事》专栏征稿圕人故事图书馆员是好工作吗?圕人故事
图书馆员会有职业认同感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