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淮海工学院图书馆)近期,笔者有机会参观考察了一批高校图书馆(包括“”“”、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并同相关图书馆的领导或馆员有一定程度的交流。某图书馆馆长及其网站强调该馆“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我感觉缺了两个重要的元素或要素,那就是馆员与技术。如果让我排序,我会这么排:馆员、资源、管理、服务、技术。可以理解为“以馆员为本”,馆员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支撑,资源、管理、服务三者处于“中心”地位,需要“五位一体”。简单从上述5方面,分述一下面临的问题。馆员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编制紧张,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还不断往图书馆里“塞”。馆员队伍老化,好几个馆的馆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缺乏新生力量,图书馆进应届毕业生的门槛很高,有的馆连续10多年没进过图书情报专业应届毕业生。有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新建了2万平方米的新馆,年购进新书20万册,图书馆员工(包括馆长在内)只有5人。因为是新馆,学校层面经常安排外人到图书馆参观,接待来访者的工作量不小。有一“”层次的高校馆,馆舍面积近6万平方米,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在一起,图书馆编制74人,信息中心编制7人,有两个校区。好些图书馆,存在馆员“忙的忙得要命,闲的闲得发慌”这一现象。有些高校馆的校内外形象很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少数几位“明星馆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资源方面:主要指文献信息资源,这方面的问题尤为复杂。印刷型资源存储空间问题愈来愈突出。有一家图书馆,有条件搞密集书库,总馆藏余万册,已将一个容量为80万册的密集书库用饱和了(75万册),正将启用另一个密集书库(空间已预留好,设备等待充实)。有这种条件的图书馆并不多,很多图书馆真可以用“书满为患”形容。为了“凑数”,不少该剔旧的书不敢剔除。数字资源方面,很多馆的经费已经占到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经费的一半以上,少则数种、数十种,多则逾百种。其中有较大比例的数字资源,只管买进来,具体用得怎么样,真是无暇顾及。管理方面:近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图书馆在高校只是“教学辅助”机构之一,按照高校的相关政策,管理层3年或4年轮一次岗。而且,好些图书馆实际上已经不是馆长负责制(是书记负责)。到“部主任”(中层)这一层次,不少图书馆存在“部主任”与馆领导人数差不多的情形,而且“部主任”多是专业技术岗(非管理岗),实际没有行政职务。诸多原因,造成所谓“绩效管理”基本流于形式。服务方面:很多高校馆都在挖空心思想着拓展和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但以学科服务为例,实际上普遍缺乏能具备这方面能力的馆员,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当前,图书馆有些服务不同程度地外包了,但质量控制方面是个问题。技术方面:在当前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用户服务环境下,技术很重要。当前很多图书馆已经没有“中心机房”,服务器等设备由信息中心(或相似机构)管理。图书馆的信息技术部真正有机会学技术、用技术的越来越吃紧。有一些图书馆叫“图文信息中心”,实际上是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在一起,技术支撑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有的学校,校园网IP长期存在问题,导致投入不少的中外文数字资源难以正常使用,图书馆方面有时难免“代人受过”(从“条块分割”的角度看,实际是“信息中心”这一机构的问题,学校层面也是有问题的)。不少高校馆的技术方面,处于维持状态,甚至有的实际上没有懂技术的馆员(遑论有条件做研发的技术馆员)。正在修订中的高校图书馆规程,正在引导将图书馆员区分为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用意在于提升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图书馆“十三五”规划正在着手编制之中,关于图书馆的定位,不少高校馆长期望能够“转型升级”———从教学辅助单位“转型升级”为教学科研支撑单位。以上泛泛而谈说了一堆问题,不见得准确(甚至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但或许足以引发一些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郑州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