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人人平等,而那个可以一路坚持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作为本片的导演切瓦特·埃加福特,曾凭借在《为奴十二年》和《》里的出色演技,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这部自编自导的《驭风男孩》在年初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就好评如潮,荣获艾尔弗雷德·斯隆奖,豆瓣评分8.0以上,观众满意度达到95%。影片《驭风男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改编自WilliamKamkwamba所著自传《驭风男孩》,讲述一个改变人生的故事,Kamkwamba本人在自己13岁那年,整个村庄都因干旱而面临饥荒,他以几块金属废料、旧自行车零件和木材修建了一座风轮机,凭借对知识的信仰,潜心研究,从而拯救了整个村庄。
在复杂交叉的类型片中,好莱坞的励志片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依据观众群体不同、内容主题倾向不同,好莱坞励志片可以划分为五个亚类型,即青少年励志片、中年励志片、女性励志片、男性励志片以及家庭励志片,显然《驭风男孩》是属于青少年励志片这一范畴。影片围绕男主角威廉的成长过程而展开,男主角一心向往读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使他被迫辍学,对于知识的渴望使他逃过校长的审查在图书馆自学,最后凭借自己所学知识成为拯救全村的英雄。电影在励志类型片的外壳下,揭露出非洲的社会现实问题,教育不公平、对知识的无知、政府的专制独裁,以及危难之中对人性的拷问等等。这些现实问题,进一步展现出主人公威廉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具有探索精神的励志形象,给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在文艺作品中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的描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靠近真实的第一步,对于电影来说它更是如此”。电影以其直观、生动性的视听特征决定了细节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而在电影中,人物形象是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对象,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性格、语言及各种镜头来展现,然而更具有感染力的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电影《驭风男孩》中,威廉这一人物形象贯穿始终,是影片中导演极力展现的核心人物,在影片中威廉是一个具有超强生命力和探索精神的人物形象,这些都离不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
在影片开头,威廉在屋里修收音机这一场景中,导演用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特写镜头来呈现威廉喜欢摆弄收音机等电子物件,常常靠给别人维修收音机赚些零用钱,通过这组镜头我们看到威廉坚毅、执着的一面。在和好朋友一起用收音机听喜欢的节目时,面对同伴的取笑,他的目光从容而淡定,但收音机没电时,威廉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将几块没用的电池接到一起,重新开启了收音机,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在影片最后,他在科学老师的自行车上,发现了“直流发电机”,既转动车轮就可产生电流,让车灯变亮,由此,他想到借用这个原理,来重启水泵,这样一来,农民就不用再靠天吃饭,可以一年四季都劳作。我们看到威廉一次次的去恳求父亲能将自行车借给他用来改造风力发电,面对朋友们的离去,威廉更加坚定用风力发电引水的念想,导演通过细致的编排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将威廉骨子里那股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深刻地展示出来。
导演一方面从细节处着手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典型环境来刻画人物形象。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环境的描述,《驭风男孩》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著称的马维拉,这里的人世代以种植为生,他们没有完备的灌溉系统,唯一的灌溉方式就是依靠雨水,随着旱灾越来越严重,在这样极端环境下也最能见证人性,为了获得政府送来有限的救济粮,灾民们像脱缰的野马,冲进仓库抢夺粮食,甚至去抢夺邻居的粮食。在科学知识的熏陶下,威廉坚定了去改变现状的决心,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极端环境衬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探索的人物形象。
在叙述方式上,导演将整部影片分为播种、成长、收成、饥荒、风五个篇章,每一篇章都蕴含着导演独特的见解,诸如第一个阶段是播种,隐喻着村民们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环境最终自食其果的种子被埋下,也象征着威廉对于机械方面的天赋之种被播下。作为一部励志片,电影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内敛,没有过多对现实的谴责和呐喊,以一种平静的叙述方式来引起观众的反思,影片既向我们展现了非洲残酷破败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呈现了人性中固有的善良和温情。面对干旱饥荒,父母展现了人性最无私的一面,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愿意儿女饿肚子,也正因为有一个远见的母亲,才成就了一个有知识的孩子,正如这位母亲所说的:“我们答应过彼此,我们绝不会像祖先一样求雨,我们是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缺乏有知识的人,缺乏的是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
end
一影一话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