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国家图书馆主办、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承办的“中国儿童阅读发展论坛”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作了题为《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主持论坛。来自国内图书馆和教育界的九位专家学者在线上作了专题分享。
“儿童优先”原则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顶层设计
本次论坛以“公共图书馆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主题,围绕儿童优先与阅读生态构建等话题,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优先规划、文化资源的优先配置,推动儿童优先原则融入儿童阅读领域。论坛旨在交流各地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的经验,共同探讨发展思路,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深入落实“儿童优先,普惠共享”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阅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彬斌在致辞中指出,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文化权益,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利益和诉求,将“儿童优先”原则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顶层设计,不断扩大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国家图书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在推动少年儿童阅读服务专业化、创新发展方面起到了有效示范作用。希望国家图书馆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组织全国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不断发展。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多次参与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在专题报告环节分享,他直言:“公共图书馆应该以‘儿童优先’为原则,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工作在评估中地位不管提高,在最新一次评估(第六次)中,省级、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都将‘儿童优先’原则放置到一级水平,有显著提升。”武汉大学教授黄如花以联合国对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进行经验分享。在我国各大城市,都在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儿童阅读”新模式,例如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将馆内的空间设计融入“儿童友好”理念;广州则以“图书馆之城”未成年人服务体系化建设作为自己特色之一;首都图书馆则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融入儿童需求与服务。
我国少儿馆数量增加显著,办馆条件明显改善
论坛上,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在主旨报告中透露,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品质逐步提升,少儿馆数量和分馆数量显著增加,办馆条件明显改善。
熊远明说,截至年底,我国独立建制少儿馆已经增加到家,建成分馆家,各地公共图书馆普遍提供少儿阅览服务;通过总分馆建设,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覆盖人群和地域得到明显改善。少儿馆办馆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少儿馆的书库面积从年的4.52万平方米,提高到年的10.63万平方米;阅览室总面积由年的7.14万平方米,提高到年的21.82万平方米,增长逾3倍。
此外,馆藏资源多元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截至年,我国少儿馆文献存藏总量近万册,较年增长了近1.7倍;文献提供类型更为多样化,除普通纸本图书外,视听文献、电子图书等类型也逐渐成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迅速,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2.5%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听书率达32.7%。数字阅读在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少年儿童阅读的重要方式。
记者查阅各类公共图书馆网站,除在图书馆官方网站上展示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常规资源外,还积极通过移动客户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