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媒体永远不会报道的二本生一条

《二十不惑》中出身平凡的姜小果

中国每年万在校大学生,

90%都在二本、三本及专科院校,

一本院校只占全部高校的13%,

高考大省如河南、湖北等地一本录取率只有10%。

二本学生自知不是什么“天之骄子”,

在媒体和社会舆论上也很少存在感,

大多数人都是默默上学、默默毕业、默默就业,

但正是这批数量最为广大的年轻人,

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国基层单位的面目,

正在由这个群体决定。”

黄灯教授在广东一所二本院校任教十余年,

观察了自己带过的多名二本学生,

写成《我的二本学生》一书,今年9月出版。

一条采访了十几名二本学生,

并专访了黄灯教授。

“这一代二本学生,

比起前人来,遇上了更为艰难的挑战。”

编辑

谢祎旻

看鉴宝节目选专业,

毕业7年换8份工作

Max90后测绘专业

我出身于东北一个单职工家庭。高中时没有好好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高考分出来之后,专业是我妈拿着报考指南随便选的,一所二本学院的宝石鉴定。当时鉴宝节目很流行,我觉得听着也挺洋气,就同意了,但分数不够,最后调剂去了测绘专业。

这个学院是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工科学校,在一个特别小特别破的校区,面积跟大一点的高中差不多。基本从来没有讲座、出国交换、比赛活动,企业宣讲也没有,大企业的门都不知道朝哪开,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招聘会,就是来几个建设X局大队这类的,要的大多是体格健壮的男生。

《二十不惑》女主姜小果毕业离开校园

我本身也不喜欢这个专业,大学就混过来的,跨专业考研没考上,也没继续考,毕业就回家了。

我妈是下岗职工,家里对我找工作这个事情也帮不上什么忙,就由着我自己各种盲目折腾了:受电影和杂志影响,我很想去时尚行业,但是背景完全不相关。投了一些当地商场导购的职位,人家又嫌我学历太高了。

测绘公司,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我7年换了8份工作。我对自己说,下一份工作无论如何,死也要撑满两年,结果去的公司都是一年半年就倒闭,树欲静而风不止。

《二十不惑》剧照

可能拿着二本学历,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公司吧。我对二本学历的感受就是,往上升靠不了它,往下掉的时候也接不住。上二本还能混得好的,基本上都和这个学历没有太大关系。

去年年底我又辞职了,想考公务员。备考的时候,我以为其他人背景应该跟我差不多。没想到那些重点本科毕业、甚至是硕士毕业的人也来竞争。看看自己这个可怕的简历,我感觉前景很不乐观。

差七分只能上二本,

用了8年时间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

小周94年生计算机专业

高中以前,我的成绩都很好。小学、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中考更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全校第一。

高中我的成绩就平平无奇了,一直维持在一本线边缘。最终高考差一本线七分,听家人劝说,没有复读,选择了离家近的省内二本,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方便就业。

大学刚开始,我还是很雄心勃勃的,目标是毕业后进BAT。但是后来我就慢慢被打击了。因为是二本学校吧,我的同学里面就没有特别热爱学习的。到后面,我也开始逃避,不认真学习。毕业找工作投简历,大部分都被直接拒绝,少数去面试的,也觉得我能力不强。

《二十不惑》剧照

最后我其实是走了一条和自己的学历没有太大关系的就业道路:考各种证书,当老师。

教师资格证还蛮好考的,但是考事业编制要难很多。我连考了两次,面试都没有过关,考到第三次才险胜,进了我们当地高校的图书馆工作。

进去之后我才知道,这是这所学校十几年来第一次招二本学历的人。我姑姑是一所中专的老师,她说有些小企业宁愿要大专生都不愿意要公办二本的学生,因为大专生专业技能训练得更好,企业不需要再花额外的力气去培养他们。

虽然就业了,但我对自己的学历还是有点自卑,最近学校新职工培训,我都不敢和坐边上的博士们搭话,总觉得自己和高校毕业的人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今年我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考试,希望能在学历上提升自己。

一线城市高攀不起,

不如回老家安稳度日

晚秋90后中文专业

我能上二本,已经是学渣的逆袭。

我老家在汕头乡下,到处都是农田,家里六个兄弟姐妹。高中我读的是汕头市一所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级。

大学期间,我对自己最低要求就是不能挂科。更多时间我都在外面打工,干的都是一本学生们看不上的活儿,比如周末去广州各个高校里摆摊,帮学生开电话卡充值。寒暑假去深圳的电子厂里做零件,一天下来能有多块钱的工资。

周冬雨在《后来的我们》中扮演一个小城女孩

那时我就决定,毕业后回老家工作。留在广州,一个二本学生并没有什么好的出路。我亲眼目睹有人毕业后换好几份工作,去上海打工,工资每个月只有块钱,生病都不敢去看医生,现在又换成去销售化妆品。

我现在在老家的中国人寿做文员,单位从家里骑二十分钟电动车就能到,工资水平也比汕头平均水平高很多。因为吃住都在家里,毕业三年存了一点钱,我贷款买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后来的我们》剧照

越是二本学生,其实越没有折腾的资本,更要早点学会认清现实规则。现在遇到师弟师妹,我都会告诉他们要重视行测,因为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银行也好,企业也好,都会考行测。这样能少浪费时间,避免走弯路。

简历和面试也是有套路的,一定要懂一些。我们二本学生本来在学历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社会交往上太乖、太实在,就更难突围了。

黄灯专访:

二本学生代表了中国最普通的年轻人

作者黄灯年轻时的照片

我是黄灯,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广东F学院任教,十几年里教过的二本学生多达四千五百多名,接近一半来自粤北、粤西和其他经济落后区域。

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他们大多出身平凡,来自不知名的村镇,身后常常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是务农、养殖、屠宰,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黄灯的学生们

这些学生能上二本,对于他们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我在一个班上统计过,70-80%的二本学生其实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毕业,有的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他们生活境况的改变,完全依赖于当下的高考制度。经过应试教育机制的淬炼,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温良、沉默的性子,在课堂上很乖,习惯坐在座位上记笔记,很少向老师提问,考试前特别渴望老师能划重点。

很多学生在课下都不知道怎么和老师相处,肢体动作和眼神很不自在。我认为大学生已经是个成年人,和大学老师之间应该是很平等的关系,但我的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相处时还延续着中学阶段的模式。

《三十而已》的几位女主角回到大学课堂

绝大多数的二本学生,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留在国内、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经常和我说,她北京的前同事,都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教授,不少孩子大学毕业后,因为嫌工作不满意,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想踏入社会,让父母特别发愁。

这种情况,在我的学生身上几乎不会发生。他们即使家境再好,也乐意去外面发传单,去饭店端盘子。

这些年轻人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石

二本学生这种“没有野心,追求安稳”的状态,和他们长期被忽视的状态有关。现在这个社会特别单向度,崇尚成功学,北大清华的学生曝光率很高,但普通的二本学生基本不进入大众视野,很难引起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huxingye.com/tdgts/15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