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百年史话》
五、民国时期
27、吉庆园民国二十五年,筱吉仙(张宝魁)在太原承起吉庆园。此班只办了两年,但演员名家丛出,文武场妙手云集,阵容十分整齐,在太原府、府十县一带驰誉一时,所到之处倍受欢迎,至今人们说起来依然赞不绝口。承事:马来源。掌班:筱香玉。该班主要演职人员有:须生:常石红、小十三红、盖天红、张美琴、十四红、刘子华。小旦:筱香玉、筱桂香、筱桂君、张桂娟。花脸:郭村黑、马来源、张宝元、精营黑、四锁黑。生角:筱桂梅、刘少贞、三儿生。武行:李春水、懿万春、二庆。武场:满堂、油汉、润生。文场:万金则、喜福则、有儿、毛猴、寿则。筱香玉(高瑞云)乳名年根,工小旦,乃自来香之子,内蒙古归化城人,以后落户榆次东长寿村。身材适中,脸稍长,面色白晰,二棱眼,生得精干,形象可人。扮起戏来尤显俊秀,丰姿绰约。其从小随父自来香学艺,十二岁时入张吉仙科班学河北梆子,工小旦,兼刀马,是吉仙筱宝魁的同馆,出科后在张家口、包头一带搭班,以演武功戏见长。以后入晋改唱晋剧,民国十二年来到晋中,加入自诚园、锦霓园、吉庆园,以《百花点将》、《杀宫》、《西厢记》等戏一举轰动晋中。其嗓音不甚清亮,音量亦小,因之唱时多用假嗓演唱,乱弹一般。但底功厚,身法好,举手投足都很舒展大方,飘逸洒脱,做戏也很传神,规矩稳练,颇有章法,技艺比较全面。他演戏多以做功取胜,戏路宽阔,能戏很多。红、黑、生、旦,文戏、武戏,俊扮、丑扮都能应付。幼时《杀子报》中的金定演得活灵活现,以后又演丑角戏及《红梅阁》、《反延安》、《七星庙》、《洞房》等。最后竟连花脸也揽了起来,《九江口》中的张定边,《霸王别姬》中的霸王,都演得很出色。他在榆次一带活动较多,解放后曾任新生剧团团长和晋中青年晋剧团副团长,并曾在筱吉仙的新民剧园掌班多年。他人性极好,平易近人,所住班子都受到了艺人们的拥戴。他的武功造诣很深,改演晋剧后,将京剧、河北梆子中不少武功戏移植为中路梆子,塑造了不少优美动人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丰富晋剧上演剧目,提高晋剧武功技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在晚年收筱桂花、董翠红为徒,薪授不少技艺,使其日后成才。他不幸于年病逝于榆次。28、十股班民国二十五年,榆次王金奎(王爱爱之祖父)又集资承起了十股班。这是一个二抱班,但阵容却并不弱。王金奎对待艺人宽容仁义,不似董凤来、郝珍班那样苛刻盘剥,冬天散班后常供给艺人吃住,因此,艺人都乐意搭他的班子。班主:王金奎、马武、魏三、郭掌柜、贾玉春、朱有蛮、郭进、温元儿等。承事、掌班:王金奎。主要演职人员:须生:盖天红、鹿儿红、拉面红、李兰英、李兰亭。正旦:吉凤贞。花脸:小二百五、振根、拍檐风。小旦:王玉莲、筱金仙、任玉珍。生角:郭凤英、志海、明亮生。丑角:福义丑、四锁。郭凤英艺名十一生,女,工小生,榆次郭家堡人。其身量不高,长得精明矫健,圆盘大脸,十分富态俊秀,双目大而有神,英气逼人。扮起戏来丰姿绰约,端庄俊美,飘逸、洒脱,颇有大家风度,一出台就会使人眼前一亮,俨然一位英俊小生。其五十多岁时扮演妙龄少年仍然风姿翩翩,不减当年。她十一岁开始学艺,最初从师“四杆旗”(工青衣)学到一出《拣柴》。之后又正式拜师王应锦(艺名万盏灯,亦称四保旦),苦钻小生技艺,奠定扎实功底。学到《小别母》、《戏叔》、《射戟》、《铁冠图》、《锋箭头》、《双锁山》、《破洪州》等剧目,并随师辗转于榆次、太谷、阳泉、平定一带,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一次在榆次北六支演出,要出戏报,社上点戏人问王应锦:“孩子(指郭)几岁了?”王答;“十三了。”又问:“几岁学的艺?”王答:“十一岁。”“那好,就叫小妞儿‘十一生’吧!”从此,十一生的艺名不翼而飞,开始在晋中一带为人所传颂。十一生在府十县崭露头角以后,师傅为让自己的弟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就把她引进太原城,一出《小别母》唱得有声有色,童稚可爱,引起了三儿生、丁果仙、丁巧云等前辈名家的喜爱。几位名家还上台给他指点说戏,三儿生师傅特意边说边示范,教了她石恩别母下场时哭着倒退下场的表演,终使这出戏成了她的成名作。重返晋中后,她先后搭了董凤来的二抱班和太谷城里的杂凑班,博览秋富生、“山药旦”(杨步云)、说书红、自来香等名角的高超技艺,频繁进行演出实践,同时不断学习新的剧目,又相继排了《富贵图》、《日月图》、《美人图》、《八义图》、《汲水》、《错中错》等新剧目。她和筱桂花合演的《戏叔》、《写状》、《错中错》等生旦对儿戏,配合默契,相映成辉,都受到了观众的深深喜爱。大珠珠旦为她新排的《汲水》唱做并重,神形皆备,更成了她的拿手戏。在太谷城里,师傅领着她结识了刘芝兰和筱金梅、筱金枝姐妹,并且再次得到三儿生的器重,提携。当时六十多岁的三儿生和她同台合演或分扮同一角色,更使她得益匪浅。《黄鹤楼》中,三儿生扮赵云,她扮周瑜,分明有意让戏,由她主演;《蝴蝶杯》中,三儿生演“打鞭”、“洞房”中的田玉川,她演“打山”、“藏舟”中的田玉川,一老一小精诚合作,相得益彰。一举轰动太谷城,她向老人学到许多精绝技艺。之后,日寇入侵太原后,三儿生又给她薪传了《截江》、《折桂斧》、《五郎出家》等戏。老人临终前还给十一生留下了自己穿戴一生的一顶纱帽和一件帔,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之后,她又有幸得遇筱吉仙、发财生、刘少贞、筱桂桃等名家,或同台合演,或传授技艺,都使她的戏路更加宽阔,艺术更加长足长进。她与刘少贞合演的《悦来店》、《洞房》,与筱桂桃合演的《少华山》都曾饮誉一时。以后,她更以旺盛的精力和驰而不息的进取精神走南闯北,涉足北京、天津、张家口、绥远、阳泉等地,所演的《狮子楼》、《红霞关》、《虹霓关》、《翠屏山》、《三滴血》、《四杰村》、《万花楼》、《嫦娥奔月》、《钗头凤》等戏也都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以后,她和丁果仙、牛桂英等合演的《打金枝》、《柳荫记》、《谭记儿》、《双罗衫》、《十五贯》、《凤仪亭》等戏,珠联璧合,炉火纯青,更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艺术杰作。随着艺术的日趋完美,她的名字也越来越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