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哭穷,编辑憋气,读者还不买单图书业怎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415/7057267.html
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是今日在豆瓣上看到的这条广播:也许是因为豆瓣上的译者、编辑、作者浓度太高,这条吐槽广播一下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译者立场的说:千字80元虽然没有违反行规,但物价飞涨译者稿酬不涨,一直让人用爱发电,这也说不过去吧?编辑立场的说:也不知道喊给译者加钱的人和骂书价上涨的是不是一拨人?大家知不知道并不是每本书都是畅销书啊!我们出于情怀和对知识的敬意做学术书、冷门好书,本来利润就非常薄,定价低销量少,我们编辑难道就该喝西北风吗?读者立场的说:既然是成本吃不住的学术书、冷门书,那干嘛不申请高校和国家资助,非要涨价呢?有资助不就能让编辑、翻译、读者三方共赢了吗?其实我很乐见大家把心中的疑惑吵出来,因为吵出来总比带着面具假笑要好太多了。从去年的“活字文化”事件,到今天的争吵,还有阶段性爆更的“重版出不来”,出版一行越来越多的问题和纠结暴露在阳光之下,无论圈里圈外都在吃瓜震惊。于是在豆瓣上,“秃头编辑”“贫穷译者”的形象已经立得稳稳的,不需要过多解释,大家就能理解你的困境——这对我们做编辑和做译者的来说,其实是挺好的一件事儿。但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秃头编辑”和“贫穷译者”杠上了,这事怎么破?以往如果是个大社大公司,只要让公司也就是“资本”背锅就完了。但这次只是个小团队,那么这个锅该丢给谁?或者再问得进一步:为什么出版这一行就非得靠年轻人的情怀和热血才能撑下去?一个个硕士、海归博士,仅仅因为爱书,就要挣扎在温饱线上,甚至靠家里出钱补贴工作吗?这个问题,我相信几乎是每一个做出版的年轻人心中都有的疑问,尤其是那些放弃了原有工作选择出版梦想,或者跳槽到其他行业却仍对出版心有留恋的人。作为一个在这行做了好多年的人,这个问题几乎伴随着我的整个编辑生涯。但是很遗憾,至今我仍不敢说我找到了答案。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是太复杂了,牵扯的面又很多,而这些面里又有一些是大家出于习俗或客观环境讳莫如深不得不止步于此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可以作为一个提问者,把我的所见和我的想法坦诚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因为一个人的见识和力量都是有限的,尤其出版作为一个行业,需要靠每个工种、每个岗位上的人一起努力,也许才能找到一些出路。现在回到最开始那条广播的问题:千字80元的译者稿酬大家都知道不高,但在本身利润就不高的前提下,提高稿酬标准的钱哪里来?首先给行业外读者科普一下,我们的图书根据盈利模式可以大体分为两种:一类是市场书,就是大家可以在当当、京东、天猫或者实体书店里买到的书,这类书的收入来源几乎纯靠消费者买单(这里的消费者包括咱们这种路人散户,也包括学校、图书馆、企事业单位的采购)。这类书要么作者著名,卖相好看,而且经常打广告、做促销,恨不能把文案写在月球上每天晚上投射给全人类;要么背景硬,作者正,渠道强,销量稳,这类书市场上见得不多,但开卷数量惊人,多是教材教辅、乡土读物和机关政策向图书。当然,在行业内我们说的狭义的“市场书”仅指前者,后者多被说成“教辅书”“政策书”(也包括部分的“主题出版”)。但从盈利模式上来说,他们都是靠消费者买单完成的。第二类就是资助书,这类书大家几乎不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印量低,发行小,盈利主要靠前期资助,包括社科基金、项目经费、企业资助、作者自费等等(全部包销也算这一类)。这类书的出版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主题出版、项目结项、行业评职称、企业扩大影响、满足个人情怀、为父母/孩子出书……这些书少的只印几百本,多的一两千本,影响范围仅限于资助方及其周边。这些书因为没有“市场”这一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为0,资助款项扣除成本外就是真金白银进账,所以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对于没有市场理想和文化情怀的编辑来说,几乎是最滋润的活儿。(当然,还有很多书是两者的结合,大家想象一下就知道了,就不展开了。)搞清楚了盈利模式,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是要提高作者、译者待遇,那么资助书是最简单的,只要让资方多加钱就完了。但可惜的是,资助书多数情况资方就是作者,普通编辑、路人译者想拿到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是国家或省市级别的出版资助,则多半只能落入直属单位的口袋,光靠书好和编辑译者认真可能门槛都摸不到。还有一种,就是某些国家的大使馆为了推广该国文化会有一些出版翻译资助,但这类项目也需要编辑、译者能搭上话,而且引进品种的选择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说到底,鱼和熊掌哪儿能啥都要呢?再回到市场书,也就是大家矛盾最集中的这个类别里。“教辅书”和“政策书”我接触不多,不瞎评论。只说狭义的“市场书”,几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读者掏钱。那么要想提高作者、译者和编辑的收入,唯一办法就是增加销售额,换句话说:要么提高定价,要么增加销量。先说提高定价这事儿,行业里几乎是月月吵天天吵。支持涨价的说:我们纸价一年涨两三回,现在都跟国际持平了,版税也是追着国际标准,那我们书价是不是也该跟外国持平?国内书价一直低下去也不对啊!反对涨价的说:现在读者本来就不买书了,你看那个拼多多的帖子下面,二三十块一本书都嫌贵,那你涨价不就更卖不出去了吗?免费的抖音不好看还是免费的消消乐不好玩?这里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读者对书价的心理预期问题。很多读者跟我留言,说书价已经涨了好多了,你不能说我们不支持。但这几年书价的涨主要是成本、原料、人工涨价导致的,原本的书价过低问题依然存在。另一个是,你这个书值不值得人家花钱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跟下面销量的问题一起说。说到提高销量,其实简单来说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本身品质好,引人入胜,爱不释手,足以让你放下抖音和消消乐;另一个是书包装好,充分调动起你的兴趣,给你一个打开书买下书的理由。关于书的品质这个问题,老实说,我们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书品质不咋样。这个品质不是说编校质量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shuxingye.com/tdgts/12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